客觀看待“點映”的困境時,也不能一味認為“點映是收割機”,區別在于真正的好作品擠壓的永遠是質量不過關的電影的生存空間。
作者|布赫
編輯|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發布初始時間:2025年7月8日
早前有人認為“點映”對于單部電影而言是一種有效的宣發方式。
比如《醬園弄·懸案》,其在點映期間票房破八千萬,除上海地區的特別上映外,后續從6月18日開始都是在全國大范圍點映。
然后,在正式上映前,內地網絡社交平臺涌現出一批負面輿情,直接影響下一批觀眾的觀影選擇。
這種情況置于業外,則是一種不會被列入宣發備選方案的真實情緒,即
以前觀眾選擇看點映場可能是好奇,抑或某部電影里有自己喜愛的明星。現在則是一部分觀眾喜歡找槽點,然后在社交平臺上制造話題。
而無論是超前點映還是大范圍點映,都不見得適用在所有電影上。
盡管有些片方或出于自身影片品質信心,或接受了發行方的營銷意見,紛紛接受了點映這一手段,試圖在正式上映前收割一波票房和口碑,但鑒于近些年來觀眾的態度轉變,“點映”似乎不再那么管用了。
其實不管怎么分析場外因素,都要明白一個基本道理:
點映是柄雙刃劍。
如果電影本身在觀眾層面不被認可,那么點映起到的就是反作用。
影城也會根據點映后的觀眾口碑進行排片(非正式),而在2025年,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影城和觀眾對點映的真實態度。
01
點映對于什么類型的影片排片最有效?
目前看主要還是有流量明星主演或參演的影片。
畢竟在過去三年內,一些影片已經用點映證明其在這個階段內,都因為粉絲效應形成了上座率高且好評一片的現象。包括某些影片中,參演或主演明星的粉絲通過購買邊角座和控評等操作保住排片。同時,一些專業網站在點映期間不開分,就容易讓路人觀眾形成一種“好評度超高”的觀感。
早前就有業內人士對這種“站位錯覺”表達過擔憂,概因“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的焦慮,認為這種方式不只是讓行業產品的公信力遭遇嚴重危機,也會讓一些質量本就不錯的影片被殃及池魚。
當然,能夠理解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采取超前點映或大范圍點映的動機,比如預案中即便正式公映后口碑評分下跌,至少也能在檔期內爭取到了一周甚至更多的票房空間。
如今的真實情況則是——
即便點映期間某些專業網站不會開分,同樣會在其他平臺上通過影視UP主之口流傳出部分對影片的真實感受。且現在之于路人觀眾而言,他們并不會依賴專業網站評分,其他社交平臺的交流意見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觀影意愿。
換言之,過度依賴“線下”的短平快,爭分奪秒地“搶”出一部分票房,必然也會一定程度上讓有限的宣發預算傾斜。依賴超前點映和大范圍點映(幾乎等于正式公映)的片方則將“線上”交托給了病毒式視頻營銷,這樣做的問題早在此前已經說過——
路人觀眾熟悉了此類操作后,對影片的態度更加趨于保守甚至抗拒。而他們恰恰是影片正式上映后的票房主力支撐。
實際上如果在一切公平的情況下,“點映”本身并沒有問題,它的操作原則應該回歸到2002年的《英雄》采取的市場策略——
在正式上映前小規模的試點放映,讓部分業內人士和電影發燒友先看。根據真實意見修正宣發策略,在最大程度上幫助片方實現市場效益。
但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點映摻雜的干擾因素太多。
既有粉絲經濟下的不得已而為之,也有排片占比超過20%的“掠奪”式上映,更有因鎖分造成的短期市場假象。
最終導致上文所述:
本該爆發出產能的票房產出群體,逐漸選擇以“觀望”代替“觀影”,甚至產生另一種對應的極端情緒:
讓一部分“先行者”找槽點,從而印證自己已經形成的“不好看”的假設。
02
理論上如今的電影市場依然足夠大,可以同時容納五六部甚至更多的影片在同檔期內上映,只是區別在于觀眾不像2019年之前那樣照單全收。無論是否出于理性消費趨勢或是被其他產品搶走了消費欲望,我們都應該看到,真實情況下,很多人已經不再追求第一時間觀影。
早些年那種“一部影片上映首周末票房反饋不理想,后面再難翻身”的情況,不適用于現在的電影市場。
有些人甚至可以憋半年硬要等到《哪吒2》下線后在流媒體上看。當然可以說這類群體向來不是電影市場的主力觀眾,但這類群體的數量正在增加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除了社會環境因素影響外,電影行業本身從業者對觀影群體的態度也應納入其中觀察:
作為一類文化載體,它輸出的情緒和價值觀點,須置于商業操作之上。
因此客觀看待“點映”的困境時,也不能一味認為“點映是收割機”,區別在于真正的好作品擠壓的永遠是質量不過關的電影的生存空間。
有個簡單的論證:
當影城在檔期內無片可放時,只能給“過得去”的影片排片,從效益考慮,維系運營是影城首先要考慮的。而一旦檔期內出現高質量影片時,自然會把上座率低的影片排除掉。
這種“逐利”無可厚非。
前提是“逐利”基于給觀眾的選擇空間很大。
點映在道理上論證也是如此,無論是否大規模點映,前提是網站同時開分,顯示其應有的專業水平,且營銷資源搭載均衡。讓更多的路人觀眾參與其中,容許自然生成的話題出現。
此外,加強“線上”營銷配比:
相對于近兩年愈發隆重的路演,其產生的話題性如果和電影本身無關的話,其發揮的作用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甚至會對電影本身產生副作用。
聚焦電影本身的營銷(包括文化價值、思想解析等)應回歸傳統領域。即
讓觀眾看電影表達的思想,逐層分析其表達理念,而非電影外的娛樂八卦,更不是用碎片化的呈現最終變成亞文化的氣氛組。
當然,前提是電影本身確實有質感。
如果只是憑借“搶跑”占先機,那么點映的行業意味和市場定義自然會遭遇質疑。
現實情況同樣可以用一句話說明:
(路人)觀眾才是票房第一生產力。
但給予電影的空間已不復當年。
擺出何種態度面對市場,同樣也是決定電影行業未來生死存亡的關鍵。
「四味毒叔」
出品人|總編輯:譚飛
執行主編:羅馨竹
聯系郵箱:siweidushu@126.com
微信公眾號lD:siweidushu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