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老舍說過:“真正的教養,不是在陌生人面前彬彬有禮,而是把最溫和的態度,給最親近的人。”
老話說“在家不敬人,出門人不敬”,可生活里總有這樣的人:對外人笑臉相迎,說話客氣得不行;轉頭對家人卻沒好臉色,一點小事就炸毛。
有人說這是“窩里橫”,也有人覺得“親人面前不用裝”,可細想想,對親人暴躁、對外人和善,從來不是“真實”,而是藏著更深層的原因。
這種人,多半是以下三種,很準,這不是迷信,是人性的規律。
一、把“親人的包容”當“理所當然”,就像古語說的“恃寵而驕”,骨子里是自私,只懂索取不懂珍惜
鄰居小林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公司,他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同事借他錢,他二話不說;客戶再難纏,他也陪著笑臉。
可一回到家,立馬變了個人。
媽媽做飯晚了十分鐘,他進門就吼:“餓死了!怎么現在才做好?”;爸爸想跟他聊聊工作,他不耐煩地揮手:“別煩我,累著呢!”
有次他媽媽生病,想讓他陪著去醫院,他說“同事約了打球,你自己去吧”,轉頭卻陪客戶去爬山,說“客戶高興最重要”。
他總說“家人嘛,計較那么多干啥”,可他不知道,家人的包容也是有底線的。
《增廣賢文》里說“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連動物都懂感恩,何況人?
我爺爺常說“外人對你好,是情分;家人對你好,是本分,但不能把本分當應該”。
他年輕時在外受了氣,回家從不對奶奶發脾氣,只會說“今天有點累,給我倒杯水唄”。
這種人,不是不懂禮貌,是覺得“親人不會離開”,所以肆無忌憚地傷害;不是對外人多好,是需要外人的“好評”,所以刻意討好。骨子里的自私,讓他只懂索取家人的愛,卻從不珍惜。
二、在外“受了氣”,回家“撒火”,就像俗話講的“在外是條蟲,在家是條龍”,本事不大脾氣大,沒擔當
更讓人憋屈的是“轉嫁怒火”的人。
朋友老周的丈夫就是這樣。
在單位被領導批評了,回家對著老周摔杯子;跟同事鬧了別扭,飯桌上對著孩子瞪眼。
有次他炒股虧了錢,一言不發地坐在沙發上,老周小心翼翼地問“吃點啥”,他突然爆發:“吃什么吃!都是你讓我買的,現在虧了吧!”
其實當初是他自己非要買,老周勸過他好幾次。
老周委屈地說:“他在外不敢跟人吵,就拿我和孩子當出氣筒,這樣的日子太累了。”
《論語》里說“君子不遷怒,不貳過”,真正有擔當的人,會自己消化壞情緒,而不是把親人當“情緒垃圾桶”。
我姑父年輕時跑業務,被客戶罵過、被門衛趕過,可每次回家前,都會在樓下站五分鐘,調整好表情再進門。
他說:“我受的氣,憑啥讓家人跟著難受?”
這種人,在外沒本事對抗壓力,只能忍著;回家見親人好欺負,就把怒火全撒出來。他們不是脾氣差,是沒能力解決問題,只能靠傷害親人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感。沒擔當的人,給不了家人安全感,只會帶來無盡的委屈。
三、用“暴躁”掩飾“無能”,就像古語說的“色厲內荏”,越是沒本事的人,越愛對家人發脾氣
最可悲的是“用暴躁裝強大”的人。
小區里的張大叔,一輩子沒什么成就,卻總對老婆孩子發脾氣。
兒子沒考上名牌大學,他罵“沒出息,跟你爸一樣”;老婆買件新衣服,他吼“就知道亂花錢,能當飯吃?”
可對外人,他卻唯唯諾諾。鄰居家孩子考上公務員,他湊上去巴結:“真厲害,以后多照顧照顧我家小子。”
有次他跟人吵架,被對方懟得說不出話,回家就把桌子掀了,罵老婆“都是你,讓我沒面子”。
其實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他是因為自己沒本事,才用脾氣來掩飾自卑。
老話講“有本事的人,沒脾氣;沒本事的人,脾氣大”,這話一點不假。
我表哥是公司老板,對員工溫和,對家人更是耐心。
他說“真正的強大,是能讓家人過得好,而不是在家耍威風”。
這種人,在外得不到認可,只能靠對家人發脾氣來“找回場子”;自己沒能力改變現狀,就把怨氣撒在家人身上。他們的暴躁,不過是無能的遮羞布,越暴躁,越暴露內心的虛弱。
說到底,對親人暴躁、對外人和善,從來不是“性格問題”,而是人品和能力的體現。
把親人當“情緒垃圾桶”,是自私;把外人的評價看得比家人還重,是糊涂;用暴躁掩飾無能,是可悲。
老舍還說過:“家是世界上唯一隱藏人類缺點與失敗,而同時也蘊藏著甜蜜之愛的地方。”別讓你的暴躁,毀掉這個最該溫暖的地方。
真正的成熟,是把最好的脾氣,給最親的人;真正的強大,是能保護家人,而不是傷害他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