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前不久,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的握手,與西太平洋上空的戰機引擎聲形成特殊共鳴——前者為上合組織天津峰會鋪路,后者則是美國糾集19國空軍上演的“實戰預演”。
西太平洋的天空正被戰機的影子籠罩。從7月10日起,美國空軍聯合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菲律賓等19國,出動近300架戰機、數千名兵力,展開代號“部隊重返太平洋”的大規模演習。五角大樓為此撥出超5.3億美元的專項經費,這是美國空軍近年來“史上規模最大”的單次空中行動。演習內容不只是戰機編隊飛行,更涉及跨戰區部署、分散式作戰等新概念——比如把原本集中在基地的戰機拆分成小隊,撒向太平洋上的偏遠島嶼,說是為了“適應廣闊戰場的生存需求”,實則瞄準的是高端戰爭場景。
特朗普(資料圖)
幾乎同一時間,美國和澳大利亞主導的“護身軍刀”演習也將拉開帷幕。這場從7月13日持續到8月4日的演習,規模比去年擴大不少,參演裝備包括美國“美國”號兩棲攻擊艦和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威爾士親王”號。更值得關注的是新增課目:網絡戰、人工智能在軍事中的應用,甚至首次測試“堤豐”中程導彈系統在太平洋的實彈發射。美軍還打算在澳大利亞搭建“聯合戰區配送中心”,說是為了“快速運輸物資”,本質上是想在亞太前沿建起“軍事補給前哨”。
兩場演習看似獨立,實則環環相扣。內容上,“部隊重返太平洋”練的是新型作戰理念,“護身軍刀”測的是技術應用和后勤保障,剛好湊成“理論+實戰”的組合拳。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施耐德說得直白:“我們要驗證盟友間的協同能力,確保在亞太能快速反應。”話里話外,針對的是誰不言而喻。
特朗普(資料圖)
就在西太平洋劍拔弩張時,北京的外交場合卻透著另一番氛圍。王毅與拉夫羅夫的會面,沒有戰機護航的喧囂,卻有更實在的合作共識。雙方明確,要一起把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辦出水平——今年是中方擔任上合輪值主席國,俄羅斯明確表示“全力支持”。這些話聽起來像套話,背后卻有深意:當某些國家試圖用軍事演習制造對立時,中俄在用實際行動鞏固多邊合作。
俄羅斯的態度很明確。拉夫羅夫在會面中說,俄方愿在兩國元首引領下,推動俄中關系再上新臺階。更重要的是,在國際事務中,中俄始終保持著“遇事商量著辦”的默契:從敘利亞問題到朝鮮半島局勢,從應對氣候變化到反對單邊制裁,兩國立場協調越來越緊密。
中國的態度始終清晰。對于美國的軍事動作,中方多次表示“反對加劇地區緊張的行為”,同時強調“亞太是合作發展的熱土,不是大國博弈的棋盤”。這種立場不是空話——從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生效,到提出全球安全倡議,中國一直在用實際行動證明:真正能給地區帶來穩定的,是合作共贏,不是軍事對抗。
特朗普(資料圖)
現在再看兩場演習:一邊是戰機轟鳴、導彈試射,傳遞的是“對抗”信號;另一邊是外交會晤、合作對話,傳遞的是“共贏”信號。地區國家心里都有桿秤:跟著搞軍事對抗,可能短期賺點“安全幻覺”,長期卻要承擔局勢升級的風險;選擇合作發展,雖然見效慢,卻能實實在在提升民生、穩定經濟。
西太平洋的演習還在進行。局勢會不會更嚴峻?答案不在軍演的規模里,而在各國的選擇中。當更多國家明白“對抗沒有贏家,合作才有未來”,西太平洋的天空才能真正回歸平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