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歲那年,我喜歡坐在巷口曬太陽,看鳥飛,看樓下燒水的姨媽仰頭望天,那時候覺得世界慢慢的,好像一眼能望到老去。”
現在的孩子,已經沒有時間望天了。
因為頭頂上不是藍天,是流量的雷達。
河南南陽,一個靜悄悄的城市,走出一個叫“七七”的小姑娘,十五歲,素顏、無偶像包袱,一張臉被說酷似年輕的張柏芝,于是——她火了。火得不講道理,火得像被一場“流量風暴”中心隨機摧毀的平民小巷。
某攝影師拍到了她,MCN(網紅孵化工廠)聞味而動,如同鯊魚嗅到血腥;于正也加入戰局,摩拳擦掌,嘴上說“見才心喜”,心里可能已經琢磨《七七傳》劇本了,甚至連可替代的替身都安排好;輿論場吵成一鍋粥,有的希望她成星、有的擔心她被毀,有的單純吃瓜圖個樂。
而七七,她仍是聲音尚未完全變得明亮的女孩,腿未站穩,命運的蹺蹺板已開始晃蕩。
一、這不是天賦的故事,這是流量的預謀
別把巧合說成命運,別把流量說成人生機遇。
“七七走紅是偶然”,她母親這么說,這是東方父母慣用的說法,前一句是“偶然”,后一句常常接“我們絕不會耽誤她”,再下一句,就是“想試試,不做也不會甘心”……你猜三周后會不會開設douyin賬號,幾條視頻后掛上淘寶鏈接,最后在直播間跟某位45歲的“流量導師”并排坐著?
娛樂圈不是玻璃做的童話書,是一臺連蒸汽都冒著口紅味的絞肉機。多少人進來了,光鮮亮麗地出場,最后扔出去的時候,臉上只剩一個詞:她紅得太早,后來塌房太快。
宋祖兒、張子楓這些都是從小出來打拼的“童星”,她們能長久,并非機遇好,而是天資+家庭+堅硬到極端的自覺。從小接受極端訓練,心智早熟,剩下的靠團隊和一顆“不瘋”的腦袋。
可“七七”這一年,剛初三畢業,復雜世界只看懂了一成。你讓她面對談合同、簽公司、走商務,面對鏡頭報以“傾城一笑”,萬一哪天“社死”了,誰來叫停這場寄生于她臉上的資本狂歡?
二、父母別當經紀人,再愛也別撲向鎂光燈
她母親說,不重男輕女,家庭和諧,不捆綁女兒。拜托,這是基礎項,不是面試評審表。
關鍵不是她家有沒有“背景”,而是有沒有足夠的預見性和心理護航系統,能抗住流量密碼帶來的成癮性洗腦。今天拍街拍賺到幾千,明天可能試鏡《七月與八月》,后天在某直播間對著千萬人露齒一笑……
我們不是質疑七七媽媽的初心,我們只是有點擔心,那句對“于正回關”的客氣回應,是不是情緒中已經摻入一絲“可期的明天”?我們已經見過太多“被媽媽經紀打造”的互聯網雕像,最后裂口的總是孩子的內心。
明星的光環嘴臉,和做父母的初心,應該是兩條不重合動線。孩子的骨骼沒長硬,夢想還未自我成型的歲月,別讓孩子成為一張簽約合同上的二維碼。
三、社會別催熟女孩,也別審判她的紅
我們不是說“七七不能紅”,也不是說“孩子就該在校園待著”,而是“紅”不該被算法訓練成唯一出路。
為什么一個女孩因為“像張柏芝”就值得追捧上熱搜,各大博主舔屏叫好?什么時候,“長得好”又成了解鎖命運的主旋律?我們要的時代,是女孩能靠思想、靠行為、靠技能破圈,而不是再回到“容貌就是第一聘用標準”的邏輯之中。
這與“女性主義”無關,與“人類未來”有關。
社會應該允許一個素顏女孩上熱搜,也應該允許她下熱搜后回到生活、不接廣告、不被圍觀,繼續當一個低調地早起補課、翻書、涂指甲、聽五月天的女孩。
她可以紅——關鍵是她要能淡出時也淡出得漂亮。
最后的建議給七七和她媽媽:
別急簽MCN。他們今天把你捧成“現象級”,明天就能塞出另一個“張柏芝仿生2.0”,你連意見都不能提。
凡是強調“打造爆款”、“你是天賦藝人”的,一概遠離。真正看中你的人,會建議你繼續讀書,而不是開直播挑戰“扮老奶奶吃播”。
問自己:三年后你還會喜歡現在的自己嗎?五年后,你愿意承認這段經歷是你自己選的嗎?
社會要保護“七七”,不是消費她。
有些花,早開了,不一定能結果。
別急著把她推出賽道,我們要做的,是讓她在青春里慢一點發芽,也慢一點被收割。
這世界太愛新人了,
但總是迅速厭倦他們。
不要讓“七七”成為下一個我們記不住名字的熱搜替身。
流量不是掌聲,是刀,你不知道砍的是未來,還是童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