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群眾反映:近日,滿載工業固廢的重型卡車從運城市臨猗縣某肥業公司駛出,將污染物肆意傾倒在毗鄰耕地的場地上。固廢堆積如小山,與隔著擋板的翠綠的農田形成刺眼對比。這一幕揭開的不僅是企業違規排污的傷疤,更暴露出某些工業單位對生態紅線長達數年的傲慢踐踏——早在2019年,該公司就因“屢查屢犯、長期超標”被生態環境部掛牌督辦,其當年第一季度大氣污染物排放超標竟高達83天。
榮譽光環下的生態“污染”
作為年產尿素百萬噸的行業巨頭,頭頂“中國氮肥企業20強”“山西省名牌產品”等光環。然而榮譽證書的背面,卻是觸目驚心的污染記錄:煙塵超標71天、二氧化硫超標70天、氮氧化物超標24天——這些2019年第一季度的數據,早已預示了今日固廢傾倒的必然。2025年因實際排污口數量超許可證登記數量被行政處罰;2015年因危險廢物標識不全、轉移聯單造假被罰款1萬元。
更諷刺的是,當年環保部門開出的68萬元罰單與限期整改令,在百萬噸級的產能規模面前,未能撼動其生產的根基。
這些記錄揭示一個殘酷現實:企業始終在“違法—處罰—再違法”的循環中游走,此次固廢傾倒事件,不過是其“成本控制”策略的延續。
污染“遷徙術”背后的生態災難
此次曝光的固廢傾倒,實則是“污染轉移”的典型伎倆。當監管壓力集中于廢氣排放,固廢便成了新的“泄洪口”。
這些含有害物質的廢棄物被“草率”傾倒在耕地旁,造成一片生態污染隱患:重金屬與化學毒素隨雨水滲入土壤,導致耕地板結酸化;污染物經地下水滲透進入水系,威脅飲用水安全;更可怕的是,有害物質通過作物吸收進入食物鏈,最終在人體內富集,誘發慢性疾病甚至基因突變。而揚塵問題長期無解,更讓周邊植被每日被迫“吸食”工業毒塵。
監管困局:罰單為何斬不斷污染鏈?
事件曝光后,屬地監管部門迅速介入,但公眾質疑聲未減:無牌超載車輛作業,暴露“運動式執法”弊端。交通運輸、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部門信息共享不暢,未能形成監管合力;處罰力度不足,參照《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一百一十二條,違法成本與收益嚴重失衡。
縱觀該肥業公司污染情況,突出三重治理短板:2019年超標83天僅被罰68萬元,日均代價不足萬元,遠低于治污投入;作為納稅大戶的企業,常在“保經濟”的幌子下獲得隱性庇護;六年間的“掛牌督辦-整改-反彈”循環,暴露了后續監督的疲軟。
讓環保利齒咬穿利益鐵幕終結污染輪回
面對當前情景,需重構監管邏輯:推行“按日計罰”,使罰款額度遠超治污成本;在固廢運輸車安裝GPS與載重傳感器,實時傳輸傾倒坐標與重量;簡化環保舉報流程,落實舉報重獎制度,讓村民成為“移動監測站”。
此案例絕非孤例,它是一面鏡子,照見了一些企業“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的畸形發展觀,也映出了基層環保治理的系統性短板。當超載車輪碾過腳下的土地,當揚塵模糊了眼前的藍天,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個案查處,更是一場觸及靈魂的環保覺醒。唯有讓法律長出“鋼牙利齒”,讓監管穿透“權力黑箱”,才能守護好每一寸土地的生機與尊嚴。
當載滿固廢的卡車再次駛向農田,揚起的塵土迷蒙了現場的一小片藍藍的天空。該單位的固廢傾倒與其六年前的超標排污記錄,恰似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一面刻著企業的僥幸,一面印著監管的無力。
當耕地里的麥穗沾染灰色,當地下水長此以往將要被污染,我們終將明白:沒有哪張經濟報表,能償付被毒化的土地與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