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關稅戰正式打響,但一向以強硬著稱的馮德萊恩竟然堅持了一天時間都不到就給美國“跪”了,特朗普這是料定了歐盟不敢倒向中國啊。
2025年7月1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兩封重要的信函。
第一封信是發給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的,第二封信是發給墨西哥總統辛鮑姆的。
這兩封信的內容相似,都宣布從8月1日開始,美國將對歐盟和墨西哥出口到美國的商品統一征收30%的關稅。
這個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特朗普在給馮德萊恩的信中解釋說,美國和歐盟之間的貿易關系長期以來“不對等”,歐盟設置的關稅和其他貿易障礙,導致美國對歐盟的貿易逆差太大,美國必須采取措施糾正這種不平衡。
在給墨西哥總統辛鮑姆的信中,理由更多一些。特朗普指責墨西哥打擊毒販的力度不夠,導致毒品芬太尼流入美國,同時也沒能有效阻止非法移民從美墨邊境進入美國。
當然,這些理由都不過是特朗普施行自己“對等關稅”政策的借口而已,我們不需要看他說了什么,我們要注意的是他做了什么。
此前特朗普已經對包括日本、韓國在內的二十多個國家加征了20%到50%不等的關稅,這次歐盟和墨西哥加稅不過是計劃中的一環而已。
歐盟方面對這個決定反應非常快,態度也很強硬。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當天就發表聲明,說美國征收30%的關稅會“擾亂重要的跨大西洋供應鏈,損害大西洋兩岸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
她強調歐盟是全球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一直致力于公平貿易,并表示歐盟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自己的利益,包括在需要時采取相應的反制措施。
法國總統馬克龍的反應更加強硬,他在社交媒體上呼吁歐盟“展現捍衛歐洲利益的決心”,并且明確提出:如果8月1日前不能和美國達成協議,歐盟就應該動用包括“反脅迫機制”在內的所有工具,加速準備報復性關稅。
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貝恩德·朗格更是直接批評特朗普“厚顏無恥”,說這是“對談判努力的直接侮辱”,要求歐盟立即啟動對價值210億歐元美國商品的首輪反制關稅。
然而事情很快出現了轉折。
7月13日,馮德萊恩突然宣布,將原定于7月14日生效的首輪210億歐元反制關稅,推遲到8月初再實施。
她解釋說“歐盟一直更傾向于通過談判解決爭端”,希望利用最后的時間繼續推進談判。
但還是那種話,不要看怎么說,要看怎么做,歐盟這種做法本質上就是給特朗普跪了,嘴上說的天花亂墜都沒用,該付出的利益是一點都不會少。
馮德萊恩這個決定立刻引起了歐盟內部的質疑。
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朗格公開質問:“再次退讓正確嗎?特朗普不會改變策略,他不該得逞!”
德國財長克林貝爾雖然支持談判,但也強調“不會接受任何條件”。
其實歐盟內部已經準備了兩套反制方案:
第一輪針對價值210億歐元的美國商品,包括鋼鐵、農產品等;
第二輪則擴大到720億歐元,涉及波音飛機、汽車、農產品等重要領域。
意大利外長塔亞尼在7月14日證實:“必要時刻第二套措施隨時待命”。
這些計劃曾經讓歐洲民眾看到強硬回擊的希望,但馮德萊恩的做法卻顯然將赤裸裸的現實曝光了歐洲民眾面前:
歐盟還是那個被美國圈養的“綿羊”,偶爾叫上幾聲也不過是希望“主人”多施舍一點“食物”而已。
其實,歐盟面臨的這些問題,只要與中國合作都可以迎刃而解。
畢竟,論經濟,中國有14億人的消費市場,完全可以與歐盟形成戰略互補。
論軍事,連美國都不敢正面對上中國,只要中國說一句話,歐盟的安全根本不再是問題。
但特朗普早就算準了歐盟不敢倒向中國這一點,所以才敢對歐盟肆無忌憚施加壓力。
他這個判斷主要基于三個現實情況:
在軍事安全方面,歐盟在俄烏沖突中完全依賴美國的保護,歐盟27個成員國中有21個是北約成員;
在經濟方面,馮德萊恩等勢力一直將中國定位為“制度性對手”,最近還指責中國“助長俄羅斯危害歐洲利益”;
在政治方面,格陵蘭島美軍基地擴建協議在7月15日獲得丹麥議會94票贊成通過,這表明美國對歐洲的軍事控制仍在加強。
馮德萊恩的妥協看似突然,實際上反映了歐盟的結構性弱點。
有歷史學家指出,二戰后歐盟經濟在美國保護傘下恢復發展,形成了“安全靠美國、經濟靠全球”的路徑依賴。
當特朗普同時揮舞關稅大棒和軍事保護傘時,歐盟陷入兩難境地,如果靠近中國可能遭到美國的安全制裁,如果屈服于美國則經濟受損。
法國總統馬克龍雖然主張強硬,但歐盟的整體行動力受制于成員國的分歧。
這種脆弱性被特朗普精準利用:他深知歐盟需要美國對抗俄羅斯的軍事保護,因此敢于在經貿領域極限施壓。
不過,特朗普的這個判斷實際上存在明顯誤判。
歐盟實際上已經被逼入了“同時得罪中美俄”的戰略困境:與俄羅斯因為俄烏沖突關系緊張;對美國關稅戰忍無可忍;只有中國還保持著“貿易伙伴而非對手”的開放態度。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7月上旬訪問歐洲時明確表示:“中歐的定位是貿易伙伴,而不是對手”,為合作留下了空間。
更重要的是,歐盟內部正在分化:就在馮德萊恩推遲反制的當天,德國總理默茨警告30%的關稅將導致德國2026年GDP下降1.2%;而大眾、奔馳等企業已經在加速將生產線轉向中國。
經濟現實遠比政治表態更有力量,2025年上半年中歐日均貿易額超過150億元人民幣,中國占歐盟電動汽車進口的40%以上,德國汽車業30%的利潤依賴中國市場。
這些緊密的聯系絕不是馮德萊恩的個人立場就能切斷的。
諷刺的是,特朗普對歐盟的強硬態度與他對待中國的策略形成鮮明反差。
7月上旬,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與王毅會談后坦言“中美有很多事可以一起做”,默認了關稅戰以來中國市場的不可替代性。
而歐盟在馮德萊恩主導下,卻在7月8日向中國提出四項強硬要求:限制與俄羅斯合作、取消稀土管制、解決“產能過剩”、開放醫療市場。
這種矛盾姿態無疑進一步削弱了歐盟的戰略信譽。
8月1日不僅是一個關稅生效的日子,更是歐美關系的一個分水嶺。
如果歐盟真敢將那些已經準備好的制裁措施落地,那么對歐盟來說,就還有得救。
但如果歐盟選擇吃下這30%關稅的虧,那么,即便是中國也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命運掌握在歐盟自己手中,是跟著美國被不斷放血,還是跟中國平等合作實現共贏,就看歐盟怎么選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