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牛是“秦嶺四寶”之一,和大熊貓一樣珍貴。它們以群居方式上下往來于群山之中、馳騁于懸崖之間,見證著大山深處的綠色變遷。經過多年保護,羚牛種群數量突破5000只,分布范圍明顯擴大。一曲新的“高山牧歌”正在崇山峻嶺間悠揚奏響。
雨后的早晨,山色一新。
“我再啰嗦一句,安全第一!”
7月7日一大早,和往常一樣,劉剛準備帶隊上山巡護。劉剛是陜西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貨街保護站站長,翻山越嶺,巡護蒼子溝、甘溝、秦嶺梁、光頭山等責任區,早已成為他的工作常態。
劉剛(左)和同事觀察對面山上是否有羚牛出現。 記者 方騰 攝
作為全國唯一以保護國家Ⅰ級保護動物羚牛及其棲息地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里山大溝深,植被豐茂,是羚牛的“天然自助餐廳”。
車一駛入山林,就開始爬坡。翻過幾道梁,林木越來越密,海拔已近2000米。“上個月18號,我們在這兒看到對面山上的羚牛群,有60多頭。”劉剛停下車,蹲在路邊,指著草地上一串深淺不一的腳印說,“這是羚牛群遷徙留下的腳印,說明它們不久前才從這里經過。”
從分水嶺上山,沿紅嶺路再往上走約10公里,剩下的巡護路線就得步行了。一路上,劉剛和同事都沒閑著,他們時刻關注著沿途是否有野生動物活動痕跡、基礎設施有沒有損壞,不時還掏出手機拍照記錄。
羚牛群悠閑覓食。
秦嶺羚牛被稱為“秦嶺金毛扭角羚”,它們通體白色間泛金黃,長相極為威武,是秦嶺當之無愧的“霸主”。作為一種食草型群居動物,它們集體野外覓食時,隊伍通常呈環狀排列,哨牛負責警戒,公牛走在最前面,然后是母牛,幼牛被保護在中間。如果打開紅外相機監測視頻,就會發現,成群結隊的羚牛在懸崖峭壁間如履平地。它們用分叉的蹄尖摳住石縫,肌肉在金棕色的皮毛下起伏,時而低頭啃食巖縫里的地衣,時而昂首甩動短尾驅趕山風。
“巡護的過程中,只要在路邊發現羚牛的腳印,順著痕跡用望遠鏡四處觀察,就會發現它們經常結隊在對面山上悠閑覓食。”說起羚牛,劉剛滔滔不絕,“它們看著憨厚,但攻擊性很強,可別被它們的外表欺騙了。”
在劉剛看來,羚牛是高山生態的活指標。他向記者科普:“羚牛活動的規律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垂直遷徙習性。初春至初夏,它們棲息于低海拔的山谷中,主要吃樹葉和嫩草。天氣熱了,它們就向高山上遷徙,在高山草甸或箭竹林覓食。秋季樹葉開始凋落時,它們又回到低海拔針葉林準備避寒,可聰明了。”
高山上,羚牛自由棲居覓食。
這種“垂直遷徙”的生存智慧,讓羚牛成為秦嶺生態鏈的關鍵物種——它們的糞便滋養著高山植物,遷徙路徑又為金雕、林麝等物種開辟出生命走廊。
守護秦嶺二十余年,劉剛與羚牛親密接觸過很多次,但和羚牛的初次相遇,他至今仍記憶猶新。
“2003年,我來這上班的第九天就遇到了羚牛。”那次相遇,劉剛到現在都記得清清楚楚,“當時在甘溝,我們幾個正低頭爬坡,剛從竹林中探出頭,一頭羚牛突然出現在面前,一張大長臉呼哧呼哧喘著粗氣,兩只犄角黑洞洞的仿佛兩股鋼叉,近到伸手就能碰到,我一下就慌了。左邊是陡坡,身后是箭竹林,為了不激怒羚牛,情急之下我縱身跳下陡坡爬到一棵大樹上。”
對峙了一個多小時,羚牛走了,劉剛才松了一口氣。摸了摸頭上的傷疤,他笑著說:“這個疤就是那天留下的。”
成群的羚牛在群山間活動。
巡山護林是份苦差事。但看著秦嶺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不光羚牛種群數量穩步增加,還成了更多珍稀野生動物安然棲居的家園,劉剛說,走再多的路、爬再高的山,他都不覺得累。
這些年,在保護區內,24座視頻監控塔、35個監控立桿、40多臺紅外相機筑起立體監測網絡,24小時守護綠水青山,用“慧眼”記錄下珍稀野生動植物的鮮活畫面,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珍貴的數據支持。
“紅外相機拍到的視頻顯示,這幾年羚牛的出鏡率越來越高,它們要么縱橫在懸崖峭壁間,要么悠哉漫步在群山中。”劉剛說,紅外相機不光拍到了羚牛,還有金錢豹、林麝、鬣羚、斑羚等30多種國家級保護野生動物。
羚牛悠閑“漫步”。除署名外,圖片由陜西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提供。
七月的雨,說來就來。在山上轉了一會兒,豆大的雨點就落了下來,“噼噼啪啪”的響聲在山林間回蕩。劉剛一邊謹慎地駕駛著車,一邊查看山坡上的流水和滾落的石頭。回到保護站才發現,原本一個小時的路程走了將近兩個小時。
擦了把臉后,劉剛翻開巡護日記就寫了起來。這本日記,記錄了他和同事們日復一日的巡護足跡。
2018年3月16日,在蒼子溝發現羚牛啃食人工補植的冷杉苗,不遠處3株杜鵑蘭長得正好。
2020年6月2日,監測到大大小小的羚牛群穿過生態廊道。
“它們在教下一代重新認識這片土地。”合上厚厚的日記本,劉剛說。
如今,保護區內監測到的野生羚牛種群有350只,棲息地由2305公頃擴大到3104公頃。在這片綠色的森林秘境里,羚牛漫步的軌跡正編織著最動人的生態故事——隨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它們正以自己的節奏,在群山之巔演繹著生命的傳奇。(記者 方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