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7月15日電 在全球積極推進"藍色轉型"、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以下簡稱WWF北京代表處)與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于2025年7月13日在廣州聯合舉辦"水產品可持續追溯標準培訓及試點推廣活動"。此次培訓在推廣相關行業標準,深入解讀"中國可持續可追溯水產倡議"的同時,重點探討了企業試點的落地實踐進程與成果。通過多方交流,旨在深化可持續漁業理念,推動中國水產品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以助力構建更加透明、可追溯的水產供應鏈體系。
2022年, WWF北京代表處與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聯合發起了"中國可持續可追溯水產倡議",從產業鏈應用實操性、科學性、合規性及可持續性等角度出發,號召水產品供應鏈各利益相關方共同開展可持續水產貿易、加強水產追溯體系標準化建設、向市場傳遞可持續與可追溯水產品的重要性等相關工作。截至目前,已有15家成員企業加入倡議。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雪光和WWF北京代表處可持續食物消費與綠色供應鏈項目主任于鑫先后在培訓上致辭。WWF北京代表處可持續食物消費及綠色供應鏈項目經理王虹月在培訓及同期舉辦的"對蝦產業發展大會"上分享了全球漁業資源現狀、可持續可追溯水產品的重要性、針對對蝦行業的追溯現狀和問題分析以及《可持續海鮮指南》。她表示:"可持續追溯體系是漁業綠色轉型的重要工具,我們希望與政府、企業和公眾攜手,推動透明、負責任的水產品供應鏈建設,為海洋生態保護和全球漁業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在深入解讀"中國可持續可追溯水產倡議"之后,王虹月誠邀水產品供應鏈各利益相關方能夠關注和加入倡議,協同推進向可持續供應鏈的轉型升級。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王聯珠研究員和郭瑩瑩副研究員分別針對《水產品可持續追溯指導通則》團體標準及對蝦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進行了專業解讀。
在此次培訓的小組討論與共創環節,與會嘉賓及企業代表圍繞標準落地實施、行業追溯現狀與痛點、協作機制等議題展開了深入交流,并承諾共同推進可持續水產品追溯體系的建設與普及。培訓企業表示將持續關注可持續可追溯議題,積極參與《水產品可持續追溯指導通則》團體標準相關活動及落地。
此次培訓的成功舉辦,標志著中國水產品可持續追溯體系建設邁出重要一步,為行業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