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到15日,我們在中國天津舉辦上海合作組織外長會議,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也來了。
這是中印在2020年在加勒萬河谷爆發(fā)沖突爆發(fā)邊界軍事對峙之后,印度外長首次訪華。
大家其實可以發(fā)現,最近印度各種高級官員是送貨上門一樣,一個勁兒的往中國跑,國防部長來了,國家安全顧問來了,現在外長也來了。
其實印度那邊的心思大家也清楚:之前印度還在做大國夢,覺得印度可以和中國掰手腕,結果印巴空戰(zhàn)以后算是清醒了一點,重新開始規(guī)劃對中國的態(tài)度。
印度現在有點懵圈,從之前的自我感覺良好,到突然感覺背負了三重壓力。
第一重壓力,來自美國。
今年5月印巴沖突后,印度的國際吸引力有所下降,外界也看到印度的真實狀況。
一個非常典型的事件是,巴基斯坦陸軍、空軍參謀長陸續(xù)訪問美國,這對于印度來說是非常大的「格局變化」。
再加上特朗普的全球關稅大棒也把印度砸暈了,印度突然發(fā)現:美國對自己的態(tài)度有了很明顯的變化,自己不再是美國制衡中國崛起的好棋子了。
第二重壓力,來自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和印度可以說是有歷史的、民族的、結構性的矛盾,這些矛盾是很難調節(jié)的。
而之前印度一直覺得自己是壓著巴基斯坦的,不論是經濟數據還是紙面上的軍事力量,印度都沒有把巴基斯坦放在眼里。
不過5月的那場空戰(zhàn),讓印度的民族自豪感出現了動搖,巴基斯坦借助中國裝備證明了,自己是有一戰(zhàn)之力的。
第三重壓力,來自中國。
其實中國根本沒興趣對印度施壓,但中國存在和發(fā)展本身,就讓印度人心驚膽戰(zhàn)。
從經濟上,中國是印度的第二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在去年就超過了1270億美元,而且中國是占據絕對主導,因為印度非常依賴中國提供包括稀土和特種設備在內的產品。
在外交上,中國在其他多邊組織中也大幅提升了影響力,例如上海合作組織以及金磚國家這些新興經濟體聯盟;而印度加的群,比如美國、日本、澳洲與印度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在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內已退居次要位置。
在戰(zhàn)略上,中國軍力都不用說了,我們一直對標的是和美國掰手腕,印度從來沒有放在目標欄目里面。
我們其實對印度的態(tài)度一直沒有變過,想要對抗,可以,想要合作,也行。
但合作的前提,要印度對中國的一些核心訴求保持尊重,比如涉藏問題、比如邊界問題。
印度對這些事情心知肚明,只不過之前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經常在危險邊緣跳舞。
那這一次,印度外長態(tài)度就非常緩和了,原話是:
其實這些外交辭令拆解一下,就知道真正的意思是什么。
第一,不打了,咱們以后多合作,少對抗。
第二,不結盟了,和美國一起混沒啥好結果,那不如脫離美國戰(zhàn)車,以后我們兩個鄰居多聊。
第三,邊境問題咱們慢慢談,談好了,以后合作空間很大。
各位大佬應該能感受到,這些話里面有軟話(對抗思維轉變),也有一些硬話(邊境問題定調),但總體來說,印度是從對華思維誤區(qū)里面跳出來了。
那對我們來說,來的都是客,既然想要有實質性的溝通,我們當然是歡迎的。
所以我們強調的也是三個方面。
第一,中印都是大國,加起來人口近30億,對全球發(fā)展影響巨大(我們才是主角,別總想著傍大哥)。
第二,只有中印雙方都將國家核心利益的重心放在共同發(fā)展上,雙邊關系才能真正實現穩(wěn)定(別總想著親西方,搞政治正確,務實一點,對大家都好)。
第三,可推動世界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發(fā)展(歷史和戰(zhàn)績已經證明,跟著中國,經濟有發(fā)展,跟著美國,只有挨大棒)。
各位大佬覺得,我們這回復的力度,如何呢?
歡迎留下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