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支點,是湖北當前及未來十年的核心使命。2025年“新春第一會”上,湖北提出以“七大戰略”為核心、整體提升“七個能力”的建成支點行動框架,近期又出臺“七大戰略”行動方案。藍圖已鋪就,路徑已標明,成敗關鍵在落實。
“七大戰略”是一個系統化的戰略體系。它構建了“目標—路徑—保障”的多維體系,其中以建成中部崛起支點、實現經濟總量躍升為發展目標,以科創、產業、開放驅動為發展路徑,以生態、文化、區域協同為發展保障。“七大戰略”相互支撐,如能級跨越戰略聚焦經濟總量突破,但并非單純追求規模擴張,追求的是高質量的發展。如科創引領直指“原始創新策源地”和“成果轉化優選地”,這種“硬科技”與“產業鏈”的深度綁定,不僅服務于產業倍增戰略的能級躍升,也為樞紐提能、美麗湖北等戰略提供重要支撐。
“七大戰略”的實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面臨深層挑戰:區域發展不均衡、“武漢獨大、腰部薄弱”,科技創新“紙變錢”轉化率低,傳統產業轉型滯后、新興產業接續不足。痛點的背后,是體制機制的藩籬、政策執行的梗阻、資源配置的錯位。唯有以改革精神重塑發展方式,方能在破立之間激活戰略落實的新動能。
“七大戰略”的提出,本身就體現了改革的精神。“七大戰略”通過“七個力”的提升,從經濟硬實力到文化軟實力、從內部創新到外部開放、從核心城市到全域協同,形成了立體式發展架構。其核心邏輯是通過系統性集成改革,破解傳統單一指標競賽的路徑依賴,實現湖北由“量”到“質”、由“點”到“面”的全面躍升,最終支撐中部地區整體崛起。
要破除戰略落實的體制機制障礙。如科創引領與產業倍增的深度融合,長期受制于高校院所與企業間的成果轉化梗阻,癥結在于發明權屬不明、中試環節薄弱等制度性障礙。需要打通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順暢通道,使創新鏈與產業鏈從“物理疊加”走向“化學反應”。如從量上看湖北民營經濟已占半壁江山,但與沿海省份相比,湖北民營企業的實力還不夠強,全國知名的民營企業家還不夠多,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還有待進一步優化。
要破除要素流動的隱性壁壘。湖北雖坐擁“九省通衢”區位優勢,但樞紐功能尚未充分轉化為經濟勢能。要創新要素流動方式,構建要素流通、功能互補的生態網絡,從要素疊加走向生態耦合。如區域聯動戰略的目標,不僅是支持武漢、襄陽、宜昌三大中心城市發展,還要通過“鄂湘贛中三角”聯動與中部六省協同,將湖北的樞紐優勢轉化為區域輻射力。當人才、技術、資本在城鄉間、區域間自由涌流,湖北才能真正釋放樞紐提能的戰略價值。
要破解基層落實的“末梢衰減”。“七大戰略”行動方案涉及的部門和單位,幾乎囊括全省所有職能部門和市州縣,最終需在市縣基層全面落地,人人是主角。要重塑政策執行鏈條,打通政策執行的“最后一公里”。黨員干部要知責擔責,破除“為了不出事、寧可不干事”的避責心態,提升干事創業的精氣神。要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將自上而下的改革與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相結合,將戰略藍圖轉化為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
要破解條塊分割。“七大戰略”的協同推進,亟需打破部門分割、區域割裂的傳統治理模式,構建多元協同的治理生態。要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既重點突破、又協同共進。要防止對個體和部門合理、對整體和全局不利的“合成謬誤”,防止因局部利益沖突導致政策執行走形變樣的“分解謬誤”。當政府、企業、社會形成改革合力,戰略實施才能獲得持久動力。
改革沒有休止符,落實已成最強音。當科產融合的無形之墻被拆除,當基層干部的擔當之勇被激活,當多元力量的協同之勢被凝聚,湖北方能將戰略藍圖轉變為發展現實,在新時代中部崛起的浪潮中挺立潮頭。
來源丨《支點》雜志2025年7月刊
新浪微博|@支點財經
地址|湖北·武漢·楚天傳媒大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