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某,胃癌,今年81歲,2021年8月初胃癌全切除,手術后求醫希福中醫腫瘤醫院,吃了一年中藥。當時綿陽手術治療出院時,醫院建議一個月后去做放化療,沒去?,F在4年了,家屬告知:“父親生活自理,還種了幾分地”。
王某某,胃賁門癌,四川綿陽人,2021年8月至今已康復4年
4年前,王老師因打嗝、吞咽困難、疼痛,在綿陽市第三人民醫院經胃鏡檢查,確診“賁門腺癌”。2021年8月2日在人民醫院手術切除,術后腹腔引流。但是術后完善病理檢查后,發現屬于中低分化腺癌,含有部分印戒細胞,惡性程度高。且賁門周淋巴結轉移3/9,小彎淋巴結轉移4/11;代表仍有殘余病灶。
于是,綿陽醫院醫生告知:"出院休養一個月后,再繼續放化療"。家屬也是了解到病情復雜,但又考慮到父親身體扛不住,于是轉而到鄭州,找袁希福老中醫求診。
服藥后,老人精神狀態相當不錯,可自己轉悠走幾公里,在家編籮筐。大概堅持一年后,家屬訴:“身體越來越好,在家種了地,體重增加了10多斤”。如今4年過去了,老人也已經81歲了,家屬發來近況視頻,老人生活自理,吃飯正常,精神狀態好,還能打掃庭院。
2025.7 王老師在家正常吃飯,打掃庭院
袁希福院長一直強調——“不能坐等復查錯失良機”。許多術后患者都是因復發導致前功盡廢。能有王老師這樣早早鞏固,預防復發的,終歸是少數。
為什么明明手術,放化療都在不斷發展,還是無法降低死亡風險呢?這一現象背后,有一個關鍵的難題 —— 癌癥的復發與轉移,其隱匿性和突發性讓防范工作難上加難。
即便患者接受了規范的治療,復查報告上各項指標均顯示正常,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當前的穩定狀態,僅僅是對 “現階段病情未惡化” 的確認,并不意味著癌癥已被徹底根除。事實上,多數患者的體內很可能殘留著微小的病灶,這些病灶因體積過小,尚未能被現有檢查手段捕捉到,暫時不會對生命構成明顯威脅,但它們就像潛伏的 “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卷土重來。
大家必須樹立強烈的 “防復發、防轉移” 意識,術后早早鞏固,才能從根源上降低癌癥復發和轉移的風險,為長期生存筑牢防線。在此,祝福老人家福壽連綿的同時,也提醒廣大患者朋友:術后及早鞏固,切莫耽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