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的綠豆筐,成了誰家的澡盆?
圖片來自于網絡
盛夏七月的揚州,一家超市里,一筐碧綠的豆子,竟成了一個孩子的私人浴盆,那是個光屁股的娃娃,身上只掛著一片紙尿褲。
他的看護人,笑意盈盈地將他放進了盛滿綠豆的貨筐里,孩子的腳丫在豆粒間興奮地撲騰,口水滴滴答答地混了進去。
圖片來自于網絡
他抓起一把,又一把,甚至好奇地往嘴里塞,旁邊的大人沒有驚呼,沒有制止,手機鏡頭穩穩地對著這荒誕的一幕,嘴里只飄出一句輕描淡寫的叮囑:“可不能吃綠豆哦。”
仿佛這不是人來人往的賣場,而是他們家后院的沙坑,周圍的顧客都看傻了,視頻傳到網上,一瞬間,像是往滾油里潑了一瓢冷水,輿論徹底炸了鍋。
圖片來自于網絡
被口水和腳皮“洗禮”過的綠豆,誰敢買?誰來保證入口的安全?一個孩子的游樂場,憑什么要讓所有消費者來買單?
多位商家遭殃
事情鬧大后,憤怒的網友們化身偵探,順著網線,很快扒出了孩子看護人的社交賬號,原來這一家平日里喜歡分享生活,還經營著實體茶葉店,家境看上去相當不錯。
圖片來自于網絡
這讓人們愈發想不通:優渥的生活,為何沒能養出基本的公德心?然而正義的聲討,有時像一顆沒有準星的子彈。
網友們把對當事人的怒火,一股腦兒地傾瀉到了所有同名的茶葉商家身上,一時間,這些無辜的店家,發現自己的直播間涌入無數謾罵,生意一落千丈。
圖片來自于網絡
“雖然知道不是你家,但看到這名字就來氣!” “管好你家孩子,別讓他去禍害茶葉!”這種莫名其妙的遷怒,讓商家們百口莫辯。
他們一遍遍地澄清,卻堵不住悠悠眾口,這大概就是網絡時代特有的“株連”,一粒老鼠屎,能壞掉一整條街的湯。
超市及時回應
風暴中心,涉事超市的回應還算及時,他們第一時間將那批“洗過腳”的綠豆全部下架封存,并公告召回可能已售出的部分。
圖片來自于網絡
在食品安全這個底線問題上,超市沒有選擇和稀泥,這個態度值得肯定,超市方面還表示,會主動聯系當事人,追究其責任,畢竟公共場所的秩序,需要所有人來維護。
但這番操作,并沒有完全平息眾怒,許多人覺得,僅僅是下架,太輕描淡寫了,最解氣的方式,是讓當事人自己掏錢,把這一整筐被污染的綠豆全部買下。
圖片來自于網絡
只有讓犯錯者切身感受到痛,這種教訓,才可能真正刻進骨子里,這件事最終會如何收場,人們還在等著一個結果。但它掀開的,遠不只是一筐綠豆那么簡單。
為何熊孩子事件屢禁不止!
說到底,孩子懂什么呢?一個穿著紙尿褲的娃娃,分不清貨筐和玩具箱的區別,這不奇怪,真正的問題,出在那個舉著手機、笑得合不攏嘴的成年人身上。
圖片來自于網絡
是他們,親手把公共空間變成了私人領地,是他們給孩子的錯誤行為撐腰,并在該管教的時候,選擇了看熱鬧。
這樣的場景,我們見得還少嗎?有孩子在超市熟食區,拿起鴨脖啃一口,再若無其事地放回去,媽媽就在不遠處錄著像,覺得“我的寶寶真可愛”。
圖片來自于網絡
有孩子在水果店徒手扒開整個榴蓮,家長被要求買單時,理直氣壯地反問:“他只是個孩子,又不是故意的!”
圖片來自于網絡
還有那些在冰鮮柜前,把山竹和荔枝當自助餐,挨個剝開嘗鮮的孩子,那些把飲料瓶嘴當奶嘴,嘬一口再放回貨架的孩子。
結語
每一個驚掉人下巴的“熊孩子”背后,幾乎都站著一個顛倒黑白的“熊家長”,這些家長,或許打心底里覺得,自家的孩子天下第一,他們的一舉一動,在父母眼里都自帶濾鏡,可愛得冒泡。
圖片來自于網絡
可當這種可愛建立在破壞公共規則、侵犯他人利益之上時,它就不再是可愛,而是一種自私和冒犯。
他們似乎混淆了“家”與“社會”的界限,把自己客廳里的規矩,理所當然地搬到了大庭廣眾之下,在家里,孩子是中心,一切都可以被原諒,在外面,他們以為這個世界也該如此。
圖片來自于網絡
這不僅僅是教養的缺失,更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權力錯覺,他們覺得公共的便宜,不占白不占,公共的物品,摸一下、嘗一口,無傷大雅。
在這種“世界皆我家”的環境里長大的孩子,我們能指望他未來會如何尊重規則,尊重他人呢?公共空間,一旦被私人的腳隨意踩過,留下的印子,就再也抹不掉了。
參考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