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六月,正當一年最熱的時段。小暑剛剛過去,三伏天即將拉開大幕。古人有“不過伏天不知熱,不到三九不知寒”的說法。小暑過后,溫度層層堆加,是人體和大自然“博弈”的時節。
《禮記》有云:“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意思正是飲食起居都要隨時令而變。古代人沒有電風扇和冰箱,渡夏靠什么?靠吃對了飯,避對了食。于是,關于“什么不吃,什么要吃”,便有了許多家族傳下的口訣:
“瓜果扇頭飯,防著病魔纏;
油膩莫多吃,清淡過伏天。”
清代趙翼有詩道:“飯后西窗聽蟬噪,微涼飯氣醒高眠。”一碗“微涼”正是夏天的講究。民間還有古老的“三清湯宴”:頭清豆腐湯,二清冬瓜湯,三清黃瓜湯。湯水多,清淡為主,寓意“清清爽爽過炎天”。
有的江南人家,立夏時會把綠豆湯、荷葉飯提前備好,說“吃了清涼保安然”。湖北、湖南一帶,則有“冬吃蘿卜夏吃姜”的諺語,強調順應節氣飲食,養出一身清爽。
三種傳統食物,寓意安然
冬瓜:夏日“小白玉”,清涼不過冬瓜湯
冬瓜自古被視為夏天的守護神。相傳在宋代,御廚為消暑,發明了“冬瓜盅”,冰鎮冬瓜內,舀入煮好的雞絲、蝦仁湯,冷熱交錯,令人齒頰留香。冬瓜肉厚水分足,是夏天必不可少的家常菜。
簡易做法一:家常冬瓜湯。新鮮冬瓜連皮切塊,放入鍋中加清水,中火煮沸,放入少許鹽、枸杞、香蔥。湯色清澈,味道清淡,入口爽利。
綠豆:盛夏“解膩寶”,一碗清涼入心田
每逢熱天,祖母一定先熬一鍋綠豆湯。她說,這個老方子“解心火”。在老北京,綠豆糕乃是夏日探親送禮的頭號選擇。吃綠豆,圖個寧心靜氣,像侍弄荷花一樣,落得從容自在。
簡易做法二:綠豆百合湯。綠豆提前泡軟,和百合一同下鍋,大火煮開,小火熬至豆開花,放冰糖調味。冰鎮或溫熱吃皆可。
絲瓜:夏日“碧玉”,潤口順氣又養眼
南方有一說:“小暑食絲瓜,健康入家門。”絲瓜清甜、嫩滑,是餐桌上的一抹清涼。傳說蘇東坡愛吃絲瓜,常題詩自嘲“食來無味,聊作解慍”。絲瓜的意義,在于“清心和氣”。
家常做法三:絲瓜炒蛋。絲瓜去皮切段,鍋內熱油,炒香姜片,下絲瓜略翻,再倒入蛋液,迅速炒勻,加鹽出鍋,色澤青翠,香氣宜人。
兩種夏日“要吃”——寓意好,清潤又順口
西瓜:炎炎夏日的紅色歡喜
每年麥收后,家家攤開西瓜。老人總說“西瓜坐著吃,才叫心安”。西瓜是夏天最亮的顏色,皮青瓤紅,咬一口脆生生,甜到心尖。兒時有過豪邁的“西瓜宴”,今日更喜歡冷藏后與家人分吃,聚在一起,暑氣都散了。
黃瓜:脆嫩爽口,瓜香帶著一股田園氣
“七月黃瓜八月豆,趁鮮吃個頭”。新摘的黃瓜洗凈,直接涼拌或蘸醬,夾在饅頭里都香。有的老人說,夏天吃點生黃瓜,能讓脾氣也慢下來。
簡易涼拌黃瓜:黃瓜拍碎,撒鹽腌十來分鐘,倒出多余水分,加點蒜末、香醋和香油拌勻,透著一種“熱中有清”的涼意。
“三不吃”,老人叮囑有門道
一不吃剩飯剩菜
高溫下飯菜極易變味,老人最怕家里人將冷掉的飯菜熱了又吃。“寧可浪費一點,也不要貪嘴。”他們總說,吃新鮮菜,心情都新鮮。
二不吃油膩厚重食品
濃辣厚重、過多油炸的菜,總被夏天的老人摒棄。飯桌上多見燉、煮、拌、蒸,圖個“少油香糯”。“天熱人倦,還貪重口,反而沒胃口。”這是老人用無數個夏天換來的體會。
三不吃過多冷飲生食
冷飲雖暢快,老人卻總提醒小孩“別貪嘴”。他們總說“先用嘴暖一點,肚子才能安生”,是怕腸胃不順,也怕盛夏生食帶來小麻煩。其實,清淡溫涼的湯菜才真正讓身心舒暢。
轉眼又是一年盛夏。每天日頭火辣,天地間仿佛都帶著一絲炎烈。可是,家門一關,湯粥飄香,煩熱便都在清清淡淡里慢慢散去。老家的規矩,其實就是經歷過太多季節變換后,生活的小心愿——讓家人在每一個三伏天里,都能安然舒爽。
人與節氣的對話,是國人埋在舌尖、碗盞和問候里的深情:順應天時、飲食節制,心寬氣順,自然就有福氣。
“盛夏三不吃,餐桌兩要吃;順其自然,是飯香,也是福厚。”
家鄉夏天你們有哪些老講究?你家餐桌上最解暑的家常菜是哪一道?歡迎留言分享,讓更多人把清清爽爽的夏天,過得有滋有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