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嚴格依據權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結合最新動態及歷史數據,最終觀點保持中立。結尾附有參考資料
最近,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競選活動中再次把矛頭對準歐盟,聲稱如果重返白宮,將對歐洲商品加征高額關稅,甚至威脅退出北約。
德國經濟專家直接點破:“所有對美國妥協的國家,最后都挨了一巴掌。” 這句話可不是隨便說說,看看日本、韓國,再看看現在的歐盟,美國翻臉的速度比翻書還快。
特朗普的言論不是第一次針對歐盟,但這次格外強硬。他指責歐洲“占美國的便宜”,甚至暗示北約成員國如果不提高軍費,美國可能撒手不管。
這種赤裸裸的威脅,讓歐洲各國坐不住了。畢竟,特朗普的政策風格一向是“美國優先”,盟友的利益?那得往后排。
特朗普不是第一個對盟友下手的美國總統,但他是最不掩飾的一個。
2018年,他以“國家安全”為由,對歐盟鋼鋁加征關稅,德國、法國氣得跳腳,但最后還是得坐下來談判。2020年,他又威脅對德國汽車加稅,逼得德國車企不得不加大在美投資。
現在,他卷土重來,放話要“徹底重新評估美國和歐盟的貿易關系”。
德國經濟研究所的專家直言:“美國對盟友的態度就是——用得上時拉攏,用不上時一腳踢開?!?/strong> 這話一點不夸張,看看過去幾年:
日本:曾經是美國在亞洲最鐵的盟友,結果特朗普上臺后,直接逼日本簽下不平等的貿易協定,日本汽車業至今還在為此買單。
韓國:駐韓美軍費用談判時,美國獅子大開口,要求韓國支付天價“保護費”,差點鬧翻。
加拿大和墨西哥:特朗普硬是逼著兩國重簽北美自貿協定,改成了更有利于美國的版本。
現在輪到歐盟了。歐洲人終于明白,對美國妥協,換來的不是尊重,而是更狠的壓榨。
歐盟不是不想硬氣,但現實很殘酷。軍事上依賴北約,經濟上又怕美國制裁,這種雙重依賴讓歐洲在外交上總是矮半截。
比如能源問題,美國一直施壓歐盟減少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結果自己卻成了歐洲最大的液化天然氣供應國,價格還比市場價高出一截。
“去俄羅斯化”變成了“美國化”,歐洲企業成本暴漲,老百姓怨聲載道。
再比如科技產業,美國用《通脹削減法案》砸錢補貼本土企業,歐盟的電動車、芯片產業直接被挖墻腳。
法國總統馬克龍氣得大罵這是“超級 aggressive 的經濟戰”,但罵歸罵,歐盟能拿美國怎么辦?
現在的拜登政府雖然也搞保護主義,但至少還講點“盟友情誼”。可如果特朗普回來,歐洲面臨的將是更直接、更強硬的打壓。
他早就放話,要對歐洲汽車加征 20% 關稅,這對德國經濟簡直是致命打擊。更狠的是,他可能真的會推動美國退出北約,那歐洲的安全架構就徹底亂套了。
德國《明鏡周刊》分析稱,“歐洲必須做好最壞打算”,因為特朗普的字典里沒有“雙贏”,只有“美國贏兩次”。
歐洲能反抗嗎?
短期來看,很難。歐盟內部意見不統一,東歐國家親美,德法想獨立但實力不夠。沒有軍事自主權,經濟又被美國掐著脖子,歐洲的“戰略自主”口號喊了這么多年,還是沒能擺脫對美國的依賴。
但長期來看,歐盟必須做出選擇——是繼續當美國的“小弟”,還是咬牙走自己的路? 這個問題,歐洲人已經拖了太久,而特朗普的回歸,可能會逼他們不得不面對。
歷史證明,對美國妥協的國家,最終都會發現——妥協換不來尊重,只會換來更狠的巴掌。
參考信源:特朗普再次把炮口對準盟友,稱“歐盟更過分”,歐盟有何后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