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敘利亞政府軍的坦克沖向德魯茲民兵時,以色列戰機突然凌空轟炸——這場看似部落沖突的混戰,實則是美俄土以四方勢力的血腥博弈。朱拉尼的“統一夢”為何觸怒以色列?德魯茲人又為何成為中東棋盤上的關鍵棋子?
敘利亞南部蘇韋達省的硝煙還未散去,一場由部落沖突演變成的代理人戰爭已浮出水面。
日前,參考消息稱,一名德魯茲青年在檢查站遭貝都因部落襲擊,迅速點燃了兩個族群積怨已久的火藥桶。德魯茲民兵“尊嚴者運動”扣押貝都因人的報復行動,引發雙方在蘇韋達全省的巷戰,短短48小時內造成超200人傷亡。
沖突的核心是以色列支持的德魯茲民兵與阿拉伯貝都因部落武裝的對抗,后者得到敘利亞新國防軍和極端組織HTS的支持。
真正讓局勢失控的,就是敘利亞過渡政府總統朱拉尼的“鐵腕鎮壓”——他派出6個師的HTS武裝(原敘利亞反對派“征服陣線”分支)南下,甚至動用T-55坦克集群強攻德魯茲據點。
HTS武裝在領導人朱拉尼的命令下,迅速攻占蘇韋達市西北的馬茲拉鎮和西側的塔拉鎮,甚至占領了德魯茲民兵組織“尊嚴者運動”的總部。
而以色列的反應比外界預想的更激烈。
以軍F-35戰機精準轟炸敘利亞政府軍裝甲部隊,摧毀至少12輛坦克。
以國防部長卡茨明確警告,以色列“不會允許德魯茲人受到傷害”,并強調空襲是對敘利亞當局的“直接警告”。
這種強硬姿態背后,是以色列對戈蘭高地周邊戰略緩沖帶的執著。德魯茲社區不僅聚居在以色列控制的戈蘭高地,是抵御敘利亞政府軍和伊朗系武裝南下的緩沖帶,更與以軍有秘密情報合作。
若朱拉尼成功鎮壓德魯茲民兵,敘利亞政府軍及其盟友(如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黨)將直接威脅以色列北部邊境。因此,以軍的空襲不僅是保護德魯茲人,更是維護自身戰略縱深。
然而,盡管以色列的空襲遲滯了HTS武裝的推進,但后者仍憑借人數和重型裝備優勢持續進攻。德魯茲民兵缺乏反裝甲武器,難以長期抵抗,局勢正朝不利于以色列的方向發展。
如果HTS最終控制蘇韋達,以色列可能被迫像2018年俄羅斯從敘利亞部分撤軍一樣,調整其在南部的軍事存在。
敘利亞過渡政府總統朱拉尼的處境同樣微妙。
他曾是美國懸賞1000萬美元通緝的極端組織頭目,如今卻因特朗普政府取消對敘制裁而成為“西方對話伙伴”。這種身份轉變反映了中東政治的實用主義——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利益交換。
但朱拉尼的軍事冒險充滿風險。
若他因妥協而未能鎮壓德魯茲人,將失去國內民族主義者的支持;若執意強攻,可能招致美國以“破壞地區穩定”為由重啟制裁。
更棘手的是,土耳其作為HTS的主要支持者,正與以色列形成間接對抗。雙方在巴勒斯坦、東地中海等問題上屢次交鋒。
若HTS與德魯茲民兵的沖突演變為土以代理人戰爭,北約內部可能因此分裂——美國雖是以色列盟友,但也需權衡與土耳其的關系。
所以,盡管敘利亞官媒譴責“外國勢力干涉內政”,卻刻意回避以色列的名字。
而伊朗雖未直接參與蘇韋達戰斗,但其支持的黎巴嫩真主黨等什葉派武裝一直在敘利亞南部活動,未來可能成為影響戰局的變量。
未來走向取決于三個關鍵變量:
其一,以色列是否升級軍事干預——如果德魯茲民兵潰敗,以軍可能擴大空襲規模,甚至像1982年黎巴嫩戰爭那樣派遣地面部隊建立“安全區”。
其二,土耳其的態度**——若埃爾多安默許HTS后撤,沖突可能降溫;若繼續增援,則可能引發與以色列的直接對抗。
其三,美國的立場——特朗普政府如何平衡對以支持與對土關系,將決定沖突是否演變為更大規模的代理人戰爭。
可以確定的是,蘇韋達的戰火已撕開中東脆弱的權力平衡。這場混戰不僅是敘利亞內戰的延續,更可能是比2011年更復雜的地區大戰的前奏。
而無論哪方獲勝,最悲慘的仍是敘利亞平民。蘇韋達的醫院擠滿傷員,無數家庭在戰火中流離失所。而大國的地緣博弈只會讓和平更加渺茫——當部落矛盾被當作戰略籌碼時,真正的和解永遠停留在外交辭令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