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件洗得泛白的舊軍衣,一枚枚閃耀時代光澤的毛主席紀念章,一本邊角磨損的蔬菜生產叢書,靜靜陳列的鋤頭鐵鈀、糧票油票、購糧證,泛黃的50年代結婚證,老式臺扇,印著標語的搪瓷茶杯,機械日歷盤,上海牌手表,老式門牌,飽經風霜的打字機、縫紉機……
走進彭浦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五樓展廳,“時光里——又見舊時光 潮起新時代”老物件展上,一件件沉淀歲月的老物件靜靜陳列,無聲串聯起白遺橋社區跨越半個世紀的民生記憶與奮斗史詩。
捐贈展品串聯民生記憶
展廳內陳列著琳瑯滿目的老物件,
大多由社區居民熱情捐贈,
串聯起跨越半個世紀的民生記憶,
生動還原了上個世紀的社會風貌。
7月15日一大早,首批參觀的居民在展柜前駐足,激動之情溢于言表。“許多寶貝在鎮史館都難得一見!”有居民感慨道。
“翻箱倒柜找出來許多有意義的物件,比如這件繡品是我結婚時用的,這個算盤是我兒子上小學時用的?!本栀浟硕嗉衔锛木用裾滤{在現場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些老物件是區域發展史的見證者,記錄了我們從農田走向城市的歷程。希望通過展覽,讓年輕一代能更直觀地了解父輩的生活和這段歷史,感受到現在生活的來之不易?!?/p>
雙線敘事,解碼時代密碼
展覽緊扣主題,匠心構建
“毛主席批示時間軸明線
+白遺橋社區居民生活變遷暗線”
雙重敘事結構。
明線
批示引領發展路
1955年1月23日,塘南鄉、白遺橋等4個初級合作社合并為“白遺橋蔬菜生產合作社”,成為彭浦地區首個、市郊首批之一的高級社。同年10月24日,毛主席對該社總結報告作出重要批示,“這個合作社的經驗,不但城市近郊地區可以作參考,其它地區也可以作參考”。
展廳墻面清晰標注白遺橋發展的時間軸,以一個個歷史關鍵節點,清晰勾勒國家政策如何深刻塑造白遺橋的命運軌跡。
暗線
物件訴說生活變遷
居民捐贈的老物件是這條暗線的靈魂。從田間耕作的農具、記錄“以菜為生”的憑證,到反映時代印記的紀念章、標語杯,再到體現生活變化的生活用品,這些無聲的見證者,生動具象地呈現了白遺橋人從菜農到興辦企業、擁抱城鎮化的生活圖景,折射出國家大政方針與社區個體命運的交織共振。
沉浸觀展:觸摸歷史余溫
記者注意到,展覽并非簡單羅列展品,而是巧妙利用這些捐贈物品,通過精心還原的歷史場景,將物件及其故事融入其中。觀眾得以身臨其境,感受政策導向下白遺橋社會風貌的變遷,體驗父母輩的生活方式,與舊時光建立情感的鏈接。
銘記歷史:傳承精神,啟迪未來
作為開展德育教育的生動教材,本次展覽恰逢毛主席批示70周年,它回顧了白遺橋的壯闊征程:從解放初的蔬菜花卉基地、滬郊首批高級社,到70年代隊辦企業興起、改革開放后村辦企業蓬勃發展,直至今日城鎮新貌,儼然也是彭浦歷史的縮影,貫穿始終的,是傳承至今的“堅持不懈、吃苦耐勞、勇立潮頭”的奮斗精神。彭浦鎮方面表示,期待參觀者,尤其是年輕一代,能在其中體會祖輩生活的印記,感受歷史認知與文化傳承,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展覽時間7月15日—8月31日
展覽地點彭浦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5樓展廳(靈石路745號)
參與方式免費參觀
參觀時間周一 8:30—11:30;周二至周日 8:30—20:30
聯系電話66316782
記者:蔣文婕
圖片:蔣文婕
視頻:樓英俊
編輯:徐悅琳
信息來源:彭浦鎮采編基地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