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1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言)車檢機構幫助400余輛機動車在尾氣排放檢測中“作弊”,提供虛假機動車排放檢驗報告,相關責任人依法被追究刑事責任。這是最高人民法院今天發布的3件依法審理涉機動車環境監管典型案例中的1件。
據介紹,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是把控機動車尾氣達標排放的重要關口,其出具的檢驗報告是判斷機動車排放是否符合環保標準的直接依據。機動車檢驗機構弄虛作假、提供虛假證明文件,從環境的保護者變為環境污染的放任者,人民法院依法應當予以嚴厲打擊,以維護機動車排放檢驗活動的公正性和嚴肅性。
為充分發揮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和指引作用,展現人民法院守護大氣環境、助力藍天保衛戰的堅定決心,引導公眾增強環保意識,促使機動車檢測行業合法合規經營,助推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最高法此次發布3件典型案例,包括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各1件。
湖南省新化縣某機動車檢測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陳某某等人,為提升公司效益,購買OBD模擬器和尾氣排放作弊軟件,為400余輛機動車出具虛假證明文件,且該公司在二年內曾因提供虛假證明文件受過兩次以上行政處罰,情節嚴重。人民法院依法以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對該公司判處罰金三十萬元,對相關責任人判處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最高法表示,人民法院依法追究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及相關人員的刑事責任,有力打擊機動車檢驗行業違法犯罪亂象,凈化第三方環保服務市場秩序,充分彰顯人民法院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的堅定決心。
在民事案件典型案例中,李某拆除租賃車輛的三元催化器并更換劣質產品出售牟利,某汽車租賃部明知上述車輛排氣裝置不合格仍放任其上路行駛,二者行為均對大氣環境造成損害。人民法院在依法追究李某刑事責任的基礎上,又在民事公益訴訟中以調解方式引導某汽車租賃部和李某主動承擔所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害費用,確保受損生態環境得到全面及時修復,充分體現了“環境有價、損害擔責”原則,彰顯了司法對生態環境的全方位保護。
最高法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任何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的違法行為,都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依據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規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等對涉機動車環境監管領域的違法行為負有查處職責。最高法通過典型案例表示,支持和保障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嚴格執法。
在行政案件典型案例中,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某檢測公司違規出具虛假機動車排放檢驗報告的行為,作出沒收違法所得并處罰款的處罰。某檢測公司未如期繳納罰款和違法所得,生態環境主管部門遂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人民法院裁定準予強制執行,依法支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檢驗機構出具虛假排放檢驗報告違法行為的行政處罰,維護了生態環境執法活動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有利于推動形成多方協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