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博物館是一座集歷史、藝術與地域文化于一體的綜合性展館,其核心展區(qū)以“近代大連”為主題,通過文物、場景復原和多媒體技術,生動再現(xiàn)了城市從漁村到國際港口的變遷歷程。館內最值得駐足的是“大連歷史陳列”,其中1899年建市時期的俄式建筑圖紙、日占時期的電車軌道實物尤為珍貴。三樓常設的“遼南民俗展”則用刺繡、皮影和復刻的海草房院落,勾勒出膠東移民獨特的漁耕文化。
步入二層的“近代大連”展廳,仿佛穿越時空回到百年前的青泥洼。銹跡斑斑的船錨與泛黃的老碼頭照片,訴說著沙俄工程師如何在這片海灣繪制遠東夢。玻璃柜里陳列著1920年代有軌電車票,票面印著中日俄三語站名,那是殖民時期留下的特殊印記。轉角處復原的“浪速町”商鋪場景里,老式留聲機仍在播放《大連夜曲》,黑膠唱片上的劃痕都是歷史的年輪。
三樓的民俗展區(qū)飄著海風咸味。一整面貝殼拼貼的墻面后,藏著遼南人“靠海吃海”的智慧:用海帶草苫屋頂?shù)拿窬幽P停芸棺〔澈车目耧L;玻璃展柜里的“漁家號子”曲譜,記錄著漁民拉網時渾厚的集體韻律。最引人注目的是金州皮影戲臺,驢皮雕刻的關羽像在燈光下透出琥珀色,旁邊陳列著民國時期的戲本,泛黃的紙頁上還能辨認出“長坂坡救阿斗”的唱詞。
地下一層的特展廳常有大連記憶的流動盛宴。去年展出的“大連老物件”特輯里,708廠生產的玻璃汽水瓶、老虎灘漁民捐贈的鯨骨雕件引發(fā)市民共鳴。今年初夏的“櫻色記憶”展則展出了旅順老照片,日本工程師種植的染井吉野櫻,如今已長成城市春天的符號。工作人員說,每逢周末總有白發(fā)參觀者指著展柜里的搪瓷臉盆,給孫輩講述憑票購物的年代。
博物館西翼的文創(chuàng)空間藏著城市饋贈。以旅順博物館藏品為靈感設計的“青銅器雪糕”,咬開是紅豆夾心;印有老電車圖案的絲巾,配色取自館藏月份牌廣告畫。收銀臺旁的小展架上,莊河剪紙非遺傳承人制作的《海神娘娘》系列書簽,用鏤空線條勾勒出漁民的守護神。這些帶著海蠣子味的創(chuàng)意,讓凝固的歷史有了鮮活的溫度。
大連博物館作為城市文化的瑰寶,不僅展示了豐富的歷史和藝術,還與健康息息相關。參觀博物館有助于提升身心健康,促進心理平衡和壓力釋放。在欣賞文物的同時,也能增強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認識和追求。讓我們在大連博物館的參觀中,不僅增長知識,也收獲健康和快樂。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