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一到,博物館的旺季也到了,許多家長都會帶孩子去學知識、長見識。但你知道嗎,除了各大公立博物館,上海還有一些藏在工廠里的博物館?
它們規模不大,但論人氣,還是“有兩把刷子”——以上海百諾巧克力博物館為例。最近每日光散客就有一百五六十人,5月份節假日多,參觀人數直接破萬。
這類博物館實則是企業自身工業旅游項目的重要一環或關鍵載體。由于設在工廠內部,所以它們距離傳統的博物館聚集區有距離,但也恰恰因為身在工廠,參觀者能獲得更真實、鮮活的體驗。
是誰在逛博物館?館內能看到什么“珍寶”?互動環節有何亮點?企業又為何要花費人力物力建設運營博物館?日前,記者來到北上海的兩家工廠進行了探訪。
太太樂制作的工廠模型。 吳越攝
觀眾為講解和呈現方式點贊
喜歡逛博物館的人都知道,展陳一開始往往會帶領人們“穿越”千百年,回到古代的生產生活場景。
從生食到火烹再到包烹,走進位于嘉定江橋的太太樂鮮味博物館,映入眼簾的是遠古人類加工食物的演進過程。“相較于火烹會烤焦食物表皮,包烹能保證食物表皮完好,也鎖住了鮮味,這是古人的智慧。再后來,人類就開始使用陶盆瓦罐進行烹煮……”講解員介紹。
館內還原了火烹場景。 吳越攝
通過部分實物展示、全景式數字動畫長卷及系列科普視頻,還有講解員的介紹,太太樂鮮味博物館凝練了鮮味起源故事。有帶孩子來的家長說,其呈現方式和講解深入程度不輸公立博物館。
視線東移,地處寶山大場的上海百諾巧克力博物館也讓人“一秒入戲”。一層參觀區運用場景模擬和“聲光電”手段讓人們“瞬移”至中南美洲的熱帶雨林,眼前是不同種類的可可樹和它們的花朵、果實。
小觀眾“童言無忌”:為什么沒有真的樹?工作人員順勢科普:“不是不想,而是不行。百諾曾試過在工廠內移栽可可樹,但由于可可樹需要溫暖濕潤的氣候和深厚有機質豐富的土壤,上海氣候條件不同,可可樹水土不服。”
漫步于展陳區,不同人出于不同的興趣,對內容的喜愛程度不一,但有一點很肯定——多少掌握了一些或許“無用”卻有趣的知識,填補了知識盲區。
堪稱博物館“大殺器”的老物件,這里也都有。在巧克力博物館二層的“模擬車間”,一臺臺“巨無霸”機器設備和抬頭可見的龐雜管線,讓人仿佛置身于現實版“查理的巧克力工廠”。“10后”“15后”的孩子不一定看過這部電影,但對于已是家長年紀的“90后”來說,這部電影堪稱童年經典。
“鎮館之寶”金幣機。 吳越攝
展廳內有一臺金幣巧克力機,是工廠負責人欽點的“鎮館之寶”。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工廠保留下來的上海第一批進口金幣巧克力機之一,可使用不同顏色的金屬箔膜制作金幣、銀幣巧克力。在其周圍,還有年代感滿滿的炒豆機、石磨機、熬糖鍋、拋光鍋、巧克力涂層機、棒棒糖成型機等。
鮮味博物館的老物件陳列區,展出了老員工當年手繪的廣告圖案原件、企業牽頭起草的國內首個雞精行業標準藍本、從顧客手中回購的產于1991年的醬油等。喜歡“考古”的觀眾可從中窺得企業與行業之變。
DIY受歡迎,“工廠揭秘”驚喜多
靜態展示之外,兩家博物館還有各自的“王牌節目”。
巧克力制作體驗課不少地方都有,但在真正的巧克力工廠親手制作一塊巧克力,對親子家庭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上海百諾巧克力博物館負責人介紹,7月起館內巧克力DIY體驗一天開設5場,每場可容納26組家庭,幾乎場場滿員。“除了在網上預約的散客,各區青少年研學、公司團建活動也會選擇我們。”
親子家庭參與巧克力DIY。 吳越攝
體驗所用的巧克力原料,與工廠對外銷售的產品同源。記者注意到,DIY教室旁邊就是一個小型生產間,參觀者可以透過大玻璃觀察巧克力制作流程。三種口味的原料經管道輸送至生產間后,工作人員會先用調溫機進行預處理,隨后再送到教室。孩子們可以選擇牛奶巧克力、白巧克力或紅寶石巧克力,用形狀各異的模具制作不同形狀的巧克力,再把果仁、果干等輔料點綴上去。
一位寶媽告訴記者,自己最期待這個體驗環節,但目前孩子還太小。“等女兒再大一點,能動手制作了,我一定第一時間帶她來。”她表示。
DIY價目表。 吳越攝
太太樂雖無法讓參觀者上手制作雞精,但在“工廠揭秘”方面準備了不少驚喜。比如科普區內設置了1600平方米的食品安全分析室,透過玻璃,參觀者可以看見身著白大褂的實驗人員運用百余臺先進儀器設備進行各種檢測。工作人員介紹,分析室造價超過2000萬元,可開展217種檢測項目,每天凌晨工廠第一批貨生產出來,實驗人員就要開始忙碌。
更令工廠游愛好者激動的,是參觀現代化全自動雞精生產線的環節。從主樓出來步行兩分鐘,就來到了第一個點位——原料清洗車間。從外向內看,一排排去頭、去屁股、去內臟的鮮雞整齊地掛著,清洗后,作為原料的鮮雞要先瀝干。
原料清洗車間。吳越攝
正式進入廠房前,參觀者還要通過風淋室。這是食品廠的標配,用來減少進出潔凈車間帶來的灰塵、毛發等污染。繼續行進,就能透過圓形玻璃窗觀看操作人員如何把清洗瀝干后的鮮雞推入巨大的蒸箱進行高溫蒸制。
工作人員介紹,太太樂雞精的誕生要經過15個環節,企業精選了部分環節開放給參觀者,讓大家通過內部走廊觀察這些真實的生產加工過程。“根據不同的需求,產線參觀過程可長可短,有些感興趣的參觀者會問各種問題,參觀時長可能超過1小時。”
自2007年開放工業旅游項目以來,太太樂科普基地已接待了數十萬參觀者,最多的一年接待了5萬人。除青少年和親子家庭外,還有不少外國參觀團。記者采訪當天,就偶遇了一個來自牙買加的團隊。
不收門票,為何大費周章去做
對觀眾來說,工廠游“很新鮮、很有趣”,但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大量的投入。17年來,太太樂進行了兩次升級擴建,持續提升“鮮味之旅”參觀體驗。沒有外聘講解員,來自企業各部門的青年骨干自愿報名,為遠道而來的觀眾進行講解。
太太樂形象IP,最近成了網紅。 吳越攝
百諾巧克力博物館去年1月正式開放,整體投入高達數千萬元。原本只做生產,建起博物館后,企業還要組建團隊運營。一位市場運營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開館以來,他們已處理了各種意想不到的事件。
比如,周末高峰時期,博物館實行網上預約制,有參觀者只預約了一個人,卻直接來了一大家子。又如,巧克力DIY課程一次最多開放26組家庭,每個家庭只能“一大一小”參加,有的家長不樂意在外面等,要和工作人員理論。“還有的參觀者來到二樓百諾城童話小鎮,非要把孩子放到模型巴士高處拍照,攔也攔不住……”
“麻煩事”不少,兩個工業旅游項目還都不收門票,企業為何大費周章去做?
最顯而易見的原因是打響品牌。成立于1998年的百諾食品年產能超過25000噸,B端客戶名單頗為閃亮,經銷網絡遍布全國,但偏偏在大本營上海,C端影響力不盡如人意。在這個時代,在各個渠道砸錢做廣告的效果已大不如前,也許是出于這個原因,百諾選擇自建博物館——與其買渠道分發,不如自己成為渠道,吸引人們的注意。
從全國范圍來看,太太樂都是開放產線的先行者,初衷是消除誤會。這些年,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愈加關注,網上有關“科技與狠活”的說法很多。而在很早之前,主營雞精的太太樂就遭遇了誤解,相當一部分消費者認為,“雞精這么鮮,大概是工業產品吧”。要打破這種先入為主的認知很難,企業便“兵行險著”,讓消費者“所見即所得”。
工作人員取出經過高溫蒸制的雞。 吳越攝
“太太樂工廠日均生產使用約35000只經過嚴格篩選的雞作為原料。”普通消費者哪怕讀到這句話,內心恐怕也不會起波瀾。但只要走進工廠、看一看產線就會明白,“雞精原來真是用鮮雞做的”。
鑒于工業旅游項目開在廠區內,企業無法像市場上的旅游景點一樣“吸金”,但經過博物館、產線游覽參觀環節的醞釀,消費欲望已自然生出。
巧克力博物館的最后一站是巧克力精品館,貨架上擺滿了琳瑯滿目的巧克力、糖果產品,還有迪士尼樂園限定款。記者觀察發現,孩子們在這里都有些“走不動道”,家長也只得掏腰包。工作人員介紹,小朋友最愛經典產品麥麗素和迪士尼聯名款,伴手禮最受歡迎的是“上海早晨”牛奶巧克力,小盒裝金幣巧克力深受喜宴客戶喜愛。離開博物館前,許多消費者還會購買18元/支的博物館限定巧比特冰淇淋。據說生意最火爆的那天賣出了300支,“機器都要冒煙了”。
貨架上擺滿了各種巧克力和糖果。 吳越攝
太太樂也有“小賣部”,消費者可以優惠價格購買。工作人員介紹,太太樂現有400多個SKU,絕大多數都可以在這里買到。或許青少年參觀者目前還不是主力消費人群,但終有一天,他們也要走入柴米油鹽的生活。“從娃娃抓起”,塑造消費者心智,這么看,企業也不虧。
原標題:《月參觀人數破萬!不收門票、好吃好逛,上海郊區另類博物館你去過嗎》
欄目主編:周楠 題圖來源:吳越 攝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吳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