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認知中,公安系統似乎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當社區發生糾紛時,人們會想到派出所民警;而當惡性案件出現時,刑警隊機會立刻出馬。
可見,派出所和刑警隊都是我們身邊可以求助的警務力量,那么兩者究竟有什么關系呢?
其實,我們從表面上看,派出所和刑警隊就是一個互不隸屬、分工明確的機構,但實際上它們倆卻構成了我國基層治安防控體系的“雙螺旋”機構。
至于說如何來理解這句話,我們可以從職能定位、運行邏輯等維度,來剖析派出所和刑警隊的關系。
一方面是在職能定位方面:
公安機關在全國每個鄉鎮都設立有派出所,具體到村、社區還有警務站。打個形象的比喻,派出所就如同毛細血管般滲透在城鄉肌理中,承擔著“治安防控第一道閘門”的重任。
根據數據顯示,全國的各個派出所,接處警總量絕大部分都是跟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諸如矛盾糾紛調解、證件辦理等日常警務。那些民警們,可能上午在調解鄰里糾紛,下午就走訪重點人員,晚上巡查娛樂場所……
可以說,派出所這種“全天候接觸式警務”已經形成了社會治安的柔性防線。
刑警隊就不一樣了。鄉鎮、村社通常不設刑警隊,只在縣級及以上行政區劃會有刑警機關,比如縣有刑警大隊、市有刑警支隊、省有刑偵總隊……
用一個詞來形容刑警隊就是公安系統的“外科手術刀”,主攻重大刑事案件,包含盜竊、故意傷害、黑社會犯罪、搶劫、強奸、兇殺等重特大案件。
為了能破案,刑警隊往往會運用大數據追蹤、DNA信息比對、痕跡檢驗等等多種專業技術來支撐,這就體現了刑警工作的專業深度。
比如內蒙的通遼市奈曼旗公安局在2023年就利用DNA檢驗技術破獲一起積壓22年的命案,成功將畏罪潛逃的兇手抓捕歸案。
所以,像這種特重大案件的偵破,一般派出所的民警是處理不了的,還得更專業的刑警來處理。
另一方面是在運行邏輯方面:
派出所的工作,強調“防患未然”的邏輯閉環。無論是矛盾調解,還是人口管理、秩序維護,其實都是一種預防性的治理,盡最大可能保持社會面的安全有序。
比如甘肅省定西市公安局安定區分局經濟開發區派出所創新推出的“三色預警”管理機制,以安全管理、隱患治理、案事件情況、消防設施等方面作為指標,將轄區企業按照“綠、黃、紅”不同預警等級實行差異化管理,使得安定經濟開發區派出所轄區企業警情下降15%、成功化解了20多起矛盾糾紛、整改了30多個企業安全隱患。
派出所這種“數據驅動型防控”,印證了基層警務“止案于未發”的可能性。
相比派出所的“防患未然”,刑警隊則奉行的是“除惡務盡”的行動哲學,借用英語的時態來比喻就是,派出所屬于將來時,做未發生的工作;而刑警隊屬于過去時,做已經發生的工作。
比如在偵破紹興市“98.4.7”供銷大廈持槍殺人搶劫案過程中,刑警技術人員往往能通過一枚殘缺指紋,然后比中前科人員數據庫,就能鎖定嫌疑人的身份,繼而找出其活動軌跡。
這種"由果溯因"的偵查思維,就要求對每個物證進行"顯微鏡式"剖析,形成完整的證據鏈條。
可見,派出所的民警和刑警隊的刑警在社會治安方面是一種預防性治理與溯因性打擊的互補共生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