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盡情玩水的季節啦!
我每周都要約上好友一起去游泳~
游泳被醫生們譽為夏日運動中的“黃金處方”!
一起聽骨科專家為我們一一道來~
醫學顧問
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骨科
李凌峰、吳俊國(主任醫師)
游泳不僅是消暑良方
更是骨科醫生推薦的“零沖擊”運動
水的浮力可顯著減輕關節壓力
劃水動作能全面激活肌肉群
增強核心肌群力量
溫和的水壓還可促進血液循環
如何科學游泳才能發揮其最大益處?
下面為您解惑
PART.01
游泳多重優勢
減輕關節壓力
水的浮力可抵消人體約90%的體重負荷,膝關節、髖關節等承重部位的壓力顯著降低,尤其適合超重人群、關節炎患者及中老年人群。
肌群協同與脊柱保護
游泳時,腰背、肩頸、四肢肌肉協同發力,不僅能改善脊柱穩定性,還可緩解久坐導致的腰肌勞損。研究顯示,規律游泳者腰椎間盤突出復發率降低30%。
循環促進與水腫緩解
水壓對肢體形成溫和擠壓,加速靜脈血液回流,減輕下肢水腫,對靜脈曲張患者尤為友好。
PART.02
泳姿選擇有講究
蛙泳
適合腰椎間盤突出患者,但膝關節炎人群需謹慎,蹬腿動作可能加重膝關節摩擦。
自由泳
對肩關節靈活性要求較高,可增強核心肌群力量,建議肩周炎患者減少單側劃水時長。
仰泳
脊柱呈自然伸展狀態,能矯正輕微駝背,適合頸椎病患者。
蝶泳
對腰腹力量要求高,初學者或腰椎手術恢復期人群應避免。
PART.03
裝備選擇不馬虎
泳衣
建議選擇氨綸含量18%~22%的修身款,減少水中阻力,避免過緊影響血液循環。
泳鏡
貼合眼周的硅膠墊可防止進水,近視者建議佩戴有度數的泳鏡,避免因瞇眼加重頸椎負擔。
泳帽
硅膠材質更貼合頭部,長發人群需扎低馬尾,避免過度拉扯頭皮和頸椎。
輔助工具
浮板適合初學者練習腿部動作,劃水掌需在教練指導下使用,以免肩袖損傷。
PART.04
隱形風險要警惕
肩袖損傷
自由泳、蝶泳過度劃水易導致肩部肌腱炎。
肩袖肌群(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小圓肌)是穩定肩關節的關鍵,若出現抬臂疼痛,應立即休息并冰敷。
平時可通過彈力帶訓練等方法強化肩部肌肉,以減少肩袖損傷風險(彈力帶外旋練習:雙手握彈力帶,肘部貼緊身體,緩慢向外旋轉手臂至與肩平行,重復10次)。
蛙泳膝
蹬腿時腳尖外翻角度過大,可能引發內側副韌帶勞損,建議佩戴游泳專用硅膠護膝或減少蹬腿幅度。
腰部扭傷
蝶泳或轉身動作不規范可能拉傷豎脊肌,下水前務必進行10分鐘動態拉伸。
抽筋
游泳時可能因肌肉疲勞、電解質失衡或熱身不足引起抽筋,骨質疏松患者因鈣代謝異常、肌肉協調性下降等因素,比一般人更易發生水中抽筋。
發生抽筋時要保持鎮定,單手扶池邊,將抽筋部位緩慢拉伸至疼痛緩解(如小腿抽筋可向身體方向扳腳尖)。
PART.05
特殊人群適配方案
骨質疏松患者
避免跳水或深水區活動,建議每周游泳3次,每次不超過45分鐘。推薦蛙泳或仰泳,利用水的浮力減少脊柱壓力。游泳后多攝入富含鈣和維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深海魚等),可增強骨密度。
腰椎間盤突出患者
優先選擇仰泳,保持脊柱自然伸展;避免蝶泳和劇烈轉身動作。骨科醫生建議結合水中步行訓練,強化腰背肌群。
膝關節炎患者
自由泳打腿動作對膝關節沖擊較小;慎選蛙泳蹬腿,可佩戴專用硅膠護膝緩沖壓力。
頸椎病患者
仰泳時頭部后仰需適度,避免長時間過度牽拉頸椎;可穿插自由泳換氣練習,緩解頸部僵硬。
下肢關節置換術后患者
術后3個月經醫生評估后開始,初期以水中踏步為主,逐步恢復至自由泳,需由康復治療師制定方案。
游泳是骨科領域的“全能運動”,但一定要遵循科學原則。建議每周游泳3~4次,單次時長不超過1小時,并結合陸地力量訓練,才能實現骨骼關節的長久健康。
單日擠進5萬人!寶山的這個園區什么來頭→
上海首條!這類乘客竟然也有專線了?行程涉及寶山等區
寶山3家外資企業參加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外資研發中心頒證暨外商投資集中簽約儀式,外資發展再添新動能
編輯:王之儀(實習)
資料:滬小康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寶山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