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在結束了東亞杯的比賽后,媒體人楊天嬰談到了中國足球與日韓的差距,其中舉到了兩個例子。
楊天嬰在社交媒體上寫道
中國男足,在世預賽和東亞杯上的表現,并不是我們某個位置出現了問題,不是說沒有好前腰,沒有好后腰,沒有好中衛,沒有好門將,具體到某個位置的缺陷,并不是關鍵問題。
你和日本韓國比賽的時候,差距是全方位,是比賽的強度,比賽的節奏,是比賽對抗,這些內容不是因為雙后腰決定,不是一個賽鳥可以改變的,因為我們踢得是落后的足球,是從小沒有學會現代足球的踢法,所以你到了成年隊才步履維艱,步步都是錯。
我們現在的球員,大部分都是在從小落后青訓環境里成長的,更在意兒童少年時期的身體力量選擇,忽視決策力、空間識別能力的選擇,隨著年齡的增長,當身體素質差距被逐漸拉平之后,這些足球意識或者說球商方面的差距就會顯現。
兩個和當事人聊過的日本足球案例,蒯紀聞他們當年的青年隊是國內最好的,到日本比賽,和當地對手打的有來有往,場面尚可,但是帶隊的足球官員其實非常無奈,甚至對未來很灰暗,在和蒯紀聞他們國青隊可以打得有來有往的日本地區球隊,當地就有十幾支,更不要說是日本全國有多少,我們的尖子球隊,人家普普通通,基礎數量是我們的很多很多倍。
另外一個,專業足球人家長帶著孩子去日本訓練,孩子在國內屬于優秀行列,但是在日本只能在低一歲的孩子里踢球,因為日本孩子空間識別能力太強,決策力更強,在小范圍高強度對抗中,表現出的速度和速率,遠遠超過中國同齡孩子,而這個中國孩子本身已經是在國內比較重視決策力訓練的青訓俱樂部培訓的,但是差距仍然是不可同齡一起踢。
我們的孩子從小就和日韓有這樣的差距,隨著更好的足球環境的鍛煉,隨著愿意出國留洋脫離舒適區的磨煉,日韓球員領先我們的差距就越來越大。
這和某個位置,某個人的發揮,是沒有關系的,是青訓體系培養球員帶來的結果,是工廠出品時候留下的問題。
這是為什么我總是希望,國家隊大換血,讓年輕人更多來國家隊的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