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 i8 還沒上市,就已經被扒光了。
就在昨晚,當關于這款車最后的懸念——內飾,也隨著諜照的流出而公之于眾時,理想 i8 的產品拼圖終于完整。
▲ 圖片來自:@鋼炮同學啊
諜照中,i8 的座艙布局清晰可見:前排,是那套用戶早已熟悉的 L 系列雙聯屏布局。往好了說,這是一種聰明的維穩,用最低的學習成本來留住核心用戶的操作習慣。
▲ 圖片來自:@鋼炮同學啊
至于二排,乍一看也和理想的現有車型沒有太大區別,同樣是冰箱、彩電、小桌板,以及帶腿托的大沙發,估計會是兩張零重力座椅。
雖然并沒有三排的照片,但我們依舊可以通過后備廂略窺一二。再者來說,畢竟這是一輛理想,三排的空間和配置大概率都不會差。
▲圖片來自:@鋼炮同學啊
至此,i8 的外觀、內飾、三電核心參數,乃至官方對標競品的詳盡分析,都已不再是秘密。
也難怪李想會考慮在這次的發布會上「講故事」。
前兩天,李想在社交平臺上做了個小調研,表示自己「除了講理想 i8」,還希望在這次的發布會上「圍繞我們的『理想和幸福』多講講」。
李想的這個想法,其實正點出了理想汽車當下最核心的任務。當一款車的產品力細節,從冰箱彩電到三電參數,都已被市場提前「開箱」后,發布會再單純地羅列功能,確實會顯得乏力。
此時,比展示「有什么」更重要的,是講清楚「為什么」。講好 i8 背后的產品邏輯,講好理想的高端純電故事,才是打消市場疑慮、建立品牌認同的關鍵。
這就引出了一個更深層次的核心問題:
既然產品力如此全面,理想汽車為什么要不惜投入巨額成本,去打造這樣一款在形態上打破常規,甚至不惜引發爭議的產品?它獨特的比例和造型,究竟從何而來?
答案并非簡單的美學創新,而要回歸到理想造車的核心思想武器——第一性原理。
我們運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較思維去思考問題…… 一層層撥開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質,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埃隆·馬斯克。
理想 i8,不是真正的「SUV」
要理解理想 i8 的設計,就必須先理解它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在理想官方的解讀中,理想汽車產品經理 @萊因哈特在拉伸 指出,當前大型六座純電 SUV 市場,普遍存在一個難以調和的「不可能三角」。
簡單來說,為了保證家庭用戶看重的乘坐空間,車身尺寸必須做大。但車一旦做大,重量和風阻就會劇增,這對于續航極其敏感的純電車型來說是致命的。為了彌補,廠商只能堆砌更大的電池包,但這又會進一步推高整車重量和成本,最終陷入「車大、價貴、續航卻依然平平」的惡性循環。
在他看來,理想 i8 的起點,正是為了打破這個僵局。理想的目標非常明確:打造一款能同時提供長續航、大空間,并且價格合理的六座純電 SUV。要實現這個目標,就不能再沿用傳統 SUV 的設計思路,而必須從形態上進行一次徹底的效率升級。
理想 i8 給出的答案,可以說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正如前魅族高管李楠所指出的,理想 i8 本質上并不是一輛 SUV,而是一輛「風阻優化過的 Wagon(瓦罐)」,理想只是用最受市場歡迎的 SUV 外衣將它包裝了起來。
我們先看車頭。
通過理想官方發布的剖面剖析和對比圖,可以清晰地看到 i8 擁有一個極短、極低的前懸,并將 A 柱和前擋風玻璃大膽前移。這是因為它放棄了對大尺寸前備箱的執念,將每一寸縱向空間都毫不吝嗇地讓給了座艙,這是對「空間效率」最直接的貢獻。
再看車尾。
i8 的溜背造型,是在空氣動力學和三排空間之間做出的平衡。它的線條比傳統 SUV 流線得多,但又不像特斯拉 Model X 那樣一溜到底。這種看似「妥協」的設計,目的只有一個:保證第三排乘客能擁有舒適的頭部空間。
*要實現這一點,大概率也和 i8 的后電機體積較小有關,李想應該會在發布會上提到這一點。
也正因如此,當有人質疑其形態像 MPV 時,理想官方能自信地從設計底層邏輯上給出解釋:
i8 的車身比例與 Model X 這類 SUV 如出一轍,而非 MPV。它的形態,完全是由內部空間和外部空氣動力學這兩個核心訴求,共同塑造而成的。
這套由第一性原理驅動的原生純電造型,在解決了空間與能耗的核心矛盾之后,還為理想 i8 帶來了兩個足以改變駕駛者和乘坐者體驗的、卻又極易被忽略的關鍵優勢。
▲ 理想 i8 與特斯拉 Model X 的對比
第一個,是遠低于傳統大型 SUV 的整車重心。
數據顯示,理想 i8 的整車高度僅為 1740mm,作為對比,同級別的問界 M9 純電版車高是 1800mm。更重要的是,對于 i8 這種溜背造型而言,其實際質心會比同樣高度的方正 SUV 更低。再加上與特斯拉 Model X 接近的、更低趴的離地間隙,共同造就了 i8 在動態上的先天優勢:
在過彎時擁有更小的側傾,在經過顛簸路面后車身晃動也收斂得更快。
*這里必須要疊個甲,具有先天優勢不代表它一定有優勢,具體還是要看懸架取向。
第二個,則是開闊的「無遮擋」式前向視野。
▲特斯拉 Model X 的駕駛視角
得益于那個被極致壓縮、并大幅下壓的車頭,i8 的駕駛員將獲得類似特斯拉的駕駛視角——向前望去,視野里幾乎全是路面,而沒有機蓋的阻擋。這種通透感,在特斯拉上獲得了大量好評。
如今,理想也想為這輛長達 5.1 米,可供 6 人乘坐的家庭用車,提供輕松和自信的駕駛感受。
認知的戰場
理想 i8 是一款再次定義純電 SUV 的創新型作品,意味著我們要做很多「認知開荒」工作,讓更多人理解我們為什么要這么干的。
當一款產品在工程邏輯層面做到極致,它的挑戰往往就已從物理世界,轉移到了認知世界。李想顯然很清楚這一點。 理想 i8 就是這樣一輛車,它在解決了技術和體驗的諸多難題之后,迎來了那個所有先行者都無法回避的、最根本的挑戰——
如何與市場現有的、根深蒂固的認知進行溝通。
首先,是消費者對于「品質」的感知問題。
不僅僅是前文提到的低重心和開闊視野,正如超級充電站創始人常巖所指出的,i8 的許多核心價值都屬于需要親身體驗才能領會的「隱性福利」,那套看起來沒什么變化的無聊內飾,其實也玩出了許多新花樣,包括但不限于:
- 內飾造型變化帶來的使用便利度提升;
- 主駕前方新加入的音響和燈帶來了更多交互可能;
- 座椅坐感及坐姿的升級;
- 內飾材質的提升。
他提到的「整車少了以往理想產品的龐大感」,也從側面印證了低重心和寬視野帶來的駕駛體驗的提升。
一個在工程邏輯上如此自洽、在用戶體驗上又充滿巧思的產品,其最終的市場表現,還需要回到真實的競爭環境中去檢驗。理想 i8 的戰場,并非只有一處。
首先,是面向龐大的豪華燃油車用戶群體。對于這部分剛剛決心轉向純電的用戶,i8 最大的武器,就是那張已經鋪開的 5C 超充網絡。理想試圖用超過 2500 座超充站和「充電 10 分鐘,續航 500 公里」的硬實力,去化解他們對補能最原始的「恐懼」。
對于那些已經是純電車主的升級用戶,i8 給出的理由則更為綜合:它不只是一項長板突出,而是試圖在空間效率、補能速度、家庭豪華體驗這幾個核心維度上,提供一個沒有短板的「最優解」。
最后,是那場微妙但至關重要的「內部戰役」。理想需要向自己最忠實的 L 系列用戶證明,i8 的純電體驗是一種真正的升級。
這三個戰場看似不同,但最終的決勝點是共通的:真實的用戶體驗。無論是哪個群體的消費者,最終打動他們的,一定是 i8 開起來的質感、用起來的便利,以及對那張充電網絡「隨時可用、隨處可充」的信心。
當然,即將于 7 月 29 日公布的最終售價,會非常直接地影響這個說服過程的難度,價格將是用戶衡量這次消費習慣改變是否值得的重要標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