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最近收購 Windsurf 落空,吃瓜群眾看著熱鬧,也不乏聲音猜測:是不是它在編程領域的「拼圖缺了一角」?
其實它手里的棋,從不只一顆。早在 2022 年起就有布局編程領域,投資了 Cursor 和 Magic.dev - 不只是補位,更是提前落子。
實際上,這只是它更大版圖中的一部分。OpenAI Startup Fund 自成立以來,陸續投了一批「AI 原生項目」:
兩年多來,從這 17 家投資組合中,已有近30%成長為獨角獸。乍看之下似乎不可思議 - 但 Ada 回過頭來看,發現這個超高命中率的背后,其實藏著 OpenAI 一以貫之的打法:不是押注某個熱點,而是與那些「真正知道 GPT 能解決什么場景問題」的人,一起共建行業接口。
而從這些投資中,也能看到一些有意思的線索浮現:
1.它的行業分布,像是拼湊一座未來城市的原型結構。每一家公司,都是這座城邦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管道、端口或一扇門 - 有的通往教室,有的通往家庭,有的連著法庭和醫院,還有的通往工業系統;
2.它的場景分布,貫穿了人與智能協作的每一個日常: 從日常筆記(Mem)、學習(Speak)、工作(Cursor、Harvey、Kick)、創作(Descript)、家庭(Milo)、醫療(Ambience)、科研(Chai),再到具身機器人(1X、Figure AI),這些產品并非只是「套殼接入 GPT」,而是在真實任務中,去驗證 GPT 的可用性、適配性與極限。
換句話說:OpenAI 投資的,不是 17 家公司,而是 17 個未來協作入口。
不過如果把目光拉回現實,會發現:有的爆發了,有的沉寂了,有的還在路上,有的悄悄離場?;仡^看,這些被 OpenAI 選中的公司,它們表現各異,卻有些有趣的模式。
超 9000 人的「AI 產品市集」社群!不錯過每一款有價值的 AI 應用。
邀請從業者、開發人員和創業者,飛書掃碼加群:
進群后,你有機會得到:
最新、最值得關注的 AI 新品資訊;
不定期贈送熱門新品的邀請碼、會員碼;
最精準的AI產品曝光渠道
01這些公司有什么共性?
首先,走得快的公司,往往埋頭扎進了一個足夠垂直、痛點明確的場景。以 Harvey 為例,從 Day 1 起,它就明確服務于頂級律所 - 目標用戶非常清晰,任務鏈條高度結構化。律師和助理每天需要處理大量文書,審閱判例、撰寫起草、組織材料,既高頻又剛需。Harvey 則用 GPT 切入文檔處理、案例研讀、工作流定制等關鍵環節,打通了「理解→執行→反饋」的完整閉環,真正成為法律從業者的 AI 提效搭子。
再看 Ambience Healthcare,醫生其實并不期待一個酷炫的 AI,他們要的是「你可不可以幫我記住病人剛剛說了什么」。Ambience 抓住的不是醫療 AI 的大命題,而是一個極小卻極重的瞬間 - 「語音轉錄 → EHR 生成」,讓醫生得以專注診療本身 。AI 在這里不是決策者,而是「診間旁的記錄員」,默默減輕醫生文書的負擔、也默默提升信任。
還有 Speak,它不是「幫你學英語」,而是「陪你開口說出來」。聚焦日韓成人的真實口語焦慮與羞怯,Speak 把 AI 包裝成一個隨時對話、不厭其煩的私人陪練。場景不大卻真切,對職場/考試人士來說痛感強烈也高頻。正是這類細水長流的真實需求,才最容易跑出付費產品。
這些產品切的都不是最宏大的命題,而是最深的習慣、最小的任務、最重的日常。就像在土壤深處培育一顆種子,風再急,也不會飄走;哪怕只是從一個「微小動作」開始,也能向下扎出完整根系。
再來看走不快的公司,多半是飛得太高而落不了地。 比如已經關閉的 Ghost Autonomy,它開發的 GPT 多模態感知系統,確實前沿,但面向的是仍在緩慢推進的無人駕駛行業 - 法規未定、基礎設施不穩、市場都沒準備好、用戶心智也遠未跟上。像是一架提前造好的高鐵,但軌道還沒修完,最終陷于沉寂。
而還在探索期的公司,則卡在「有用但不必須」的模糊地帶。這類產品并非沒有需求,而是處于用戶心理 - 「可以用,但不用也沒什么損失」 或 「選擇那么多,哪個最好用我就用哪個」 的尷尬區間。比如 Mem 切入的 AI 筆記,概念很動人,界面也不錯,但知識管理本就是一個百家爭鳴、用戶心智已固化的市場。Mem 想做的是「你的第二大腦」,但在用戶那兒,它可能還只是「第五個筆記本」。更何況,在這個「有了 Cursor,人人都是開發者」的 AI 工具時代,用 GPT + Notion + 自動化 就能拼出自己的工作流,「智能筆記」反而成了最常見的試水題材。也因此,Mem 面臨的不是市場沒有,而是爆款難出的集體內卷。
另一款 Descript 的路數也有些類似 - 它很早提出「剪視頻像改 Word 文檔一樣簡單」(Edit Videos like a Doc),聽起來輕而易舉也很美好。但在真實使用中,AI 剪輯效果、素材管理、導出控制等都未達到「非它不可」。當 Capcut 等大而全的剪輯工具已覆蓋主流需求,Descript 的「全能利器」定位反而變得模糊。與之相對,像 HeyGen、Opus Clip 等產品,反而在極致滿足某個細分痛點上跑了出來,也因此迅速扎進了新一波創作者的心智。
所以,真正決定 AI 產品「飛得遠」還是「走得穩」的,從來不是技術本身,而是:
是不是站在真實的、用戶愿意為之改變習慣或付費的場景里? 有沒有把 AI 釘入任務鏈條深處,而不是當作一層浮在表面的「精致涂料」? 能不能讓 AI 在用戶體驗中隱形,卻又不可或缺?
02同樣是編程,Cursor 和 Magic.dev 為何差異這么大?
雖然 Cursor 和 Magic.dev 都是在代碼生成領域的應用,看起來像在同一個賽道出發,卻在產品定位、落地路徑和節奏上走出了完全不同的結果。
Cursor 切入的是「在 IDE 里加個 AI 編程搭子」,它沒有一開始試圖「重新定義編程」,而是深入開發者的日常工作流,讓 AI 成為代碼閱讀、補全、重構、調試時的實時助手 - 不喧賓奪主,但極度可用。每一次調用都是高頻、低摩擦的自然協作,就像你在深夜寫代碼時,有個不會催你但總能給點建議甚至搭搭手的「tap 模式」搭子。
而 Magic.dev 敘事更為宏大 - 它希望從一開始重構整個開發流程,搭建一個「AI 自動生成代碼」的平臺,甚至想讓大模型直接從需求出發,生成完整系統級代碼。聽起來像是未來的終極形態:人人都可以是產品經理,只需描述需求,AI 自動編碼。但這也意味著要重塑整條工作鏈條和協作邏輯 - 項目管理、代碼組織、到版本控制與維護。 它不僅要讓模型懂代碼寫代碼,更要讓用戶相信「只看結果就能放心部署」。落地難度可想而知:不僅技術門檻極高,用戶也遠未建立「完全相信 AI」的心智。
這不是誰更好,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哲學路線:Cursor 是腳踏實地的工程思維,聚焦解決現實中的具體問題;而 Magic.dev 是仰望星空的研究思維,探索一個尚未成型的可能世界。 兩者都值得尊重,但適用于不同的時間節奏與風險耐受度。而好的產品哲學,往往藏在兩者之間:腳踩泥土,心有星光。
Ada 對比 Cursor 和 Magic.dev 的路徑分野更加篤定: AI 創業最難的,或許不是有沒有技術,而是有沒有看清:技術,該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時機、用什么方式去服務于人。真正打動人的,從來不是技術的光芒,而是它在你最需要的時刻,出現得剛剛好。
03回到創業,要怎么做?
1.找真實、有刺的痛點,哪怕它看起來一點兒都不「性感」。 就像是在土地深處種下一顆小小的種子,風再急,也不會輕易被吹走。過去兩年,大量 AI 產品死在了「聽上去很厲害」的場景上,卻活在了「真的有人愿意反復用」的細節里。打個比方,也許用戶并不需要一個 60 分的「全能 Agent」,反而更想要一個 95 分的「給力小幫手」,能默默完成那些最具體、最耗時、最不起眼的小任務。而這些煩事,往往不起眼到有點無趣:批量法律文件審閱 (Harvey)、醫療紀要員(Ambience)、場景口語陪練(Speak)、代碼自動補全 (Cursor)…… 但也正因如此,越是扎在日常深處,生根發芽后,就越有可能生出一棵參天之樹。
2.增強 vs 替代,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節奏和路徑選擇。在模型能力不斷增強的背景下,我們常常幻想「一步到位的顛覆式創新」,畢竟人性中天然偏好省力(誰不愛偷懶躺平呢 lol)。但真正能穿越不確定性的周期,往往是「一步一步升級打怪」的漸進式演進。Ada 自己的體會是:真正有用的 AI 產品,往往會從「理解模型能做什么」開始,一步步推高邊界。Cursor 的節奏正是如此:他們持續打磨「模型的感知力和預判力」,把復雜開發任務拆解為 AI 可以勝任的子任務;在每次新模型發布時,第一時間重新校準對能力邊界的認知,進而同步升級產品體驗。不是激進求快,而是始終走在「剛剛好」的能力前線。
3.創始團隊最好是「貼著場景長大」。其實不難發現這些跑得快的項目,背后的人都有一個特征:創始人自己就是場景中人、任務中人、或和行業深度共生。比如 Harvey 的 CEO 是前反壟斷律師;Ambience 的聯創之一是醫療科學家;Cursor 的創始團隊從小寫代碼,是 GitHub Copilot 的早期重度用戶。不是站在場景之外「腦補用戶需要什么」,而是深入場景內知道真正的痛感在哪。再結合對模型潛力的敏銳把握,他們才能更好判斷什么才是下一步真正需要的工具、下一個值得構建的范式。
所以,Ada 認為,
下一代真正走得遠的 AI 產品,可能不會長在技術最炫的 Demo 上,也許不會爆在流量最高的熱搜上。
而是會扎根在「最真的問題場」上 - 那些看上去既不熱鬧、也不宏大、甚至因為離土壤近反而看上去有點「土里土氣」的地方。
可人的需求在那,任務在那,情緒在那,
而模型的潛能,也會在煙火氣的日常中,
一點點,被真正用出來。
轉載原創文章請添加微信:founderpark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