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俄烏戰場的消息在國際軍事圈掀起軒然大波。烏克蘭軍隊宣稱,在哈爾科夫地區的戰斗中,一支由無人機和地面機器人組成的機器部隊不僅突破俄軍防線,還迫使整建制俄軍投降,更創下全程無人參與的作戰紀錄。
俄烏沖突已持續三年,雙方你來我往的戰報早已屢見不鮮。俄羅斯常公布摧毀烏軍裝備的視頻,烏克蘭也頻頻展示打擊成果,這種各執一詞的宣傳戰早已是家常便飯。因此,外部對于烏克蘭"機器部隊迫降俄軍"的說法心存疑慮,也在情理之中。畢竟戰場信息錯綜復雜,真假難辨,各方都想通過輿論提振士氣,這在戰爭中本就是常態。
然而,俄烏戰爭倒逼烏克蘭在無人裝備的改裝、組網和戰術運用上不斷突破,如今已形成獨具特色的作戰模式。三年戰火洗禮中,無人機、無人戰車等裝備從零散試用逐步發展到協同作戰。烏克蘭對無人裝備的運用已臻成熟,這個事實不容置疑。
再者,在人機對抗中,血肉之軀的局限日益凸顯。士兵在槍林彈雨中承受著生理與心理的雙重煎熬,長期高壓下早已疲憊不堪。而無人機只要能源不竭、彈藥充足,就能不知疲倦地執行任務,晝夜不息地偵察襲擾。面對不知疲倦的機器,人的心理防線更容易土崩瓦解。
因此,無論哈爾科夫事件有多少水分,無人裝備重塑戰爭形態的趨勢已不可逆。人類戰爭史每一次躍升都伴隨著技術突破,如今無人系統正開啟戰爭的變革。
烏克蘭此次行動最引人注目的,并非單一裝備的性能,而是無人系統展現出的協同作戰能力。無人機負責偵察監視,地面機器人承擔突擊任務,整個作戰流程環環相扣,形成完整閉環。這種多平臺配合的作戰模式,意味著無人裝備已從輔助工具升級為主戰力量,其意義非同小可。
早在2020年納卡沖突中,阿塞拜疆用無人機群橫掃亞美尼亞裝甲部隊,讓世界首次見識到無人裝備的集群威力。俄烏沖突更是將這一趨勢推向深入,俄軍柳葉刀無人機與烏軍海鷹-10無人機每日交鋒數百次,甚至出現無人裝備與傳統火炮協同作戰的創新戰術。如今的戰場,無人裝備早已不是科幻元素,而是實實在在的戰場主力。
要想構建這樣的作戰體系,需要攻克多重難關。首先是集群智能控制,要讓數十甚至上百臺無人裝備像蜂群般協同行動,動態分配任務,這需要強大的算法支撐。其次是抗干擾通信,在復雜電磁環境中確保指令暢通,直接關系到無人系統的戰場生存。最后是能源與載荷平衡,既要保證裝備續航,又要攜帶足夠彈藥,這對材料與動力技術提出極高要求。
當前,各國都在加速推進無人作戰體系建設。美國忠誠僚機項目探索有人機與無人機混編模式,以色列守護者無人戰車在加沙戰場經受實戰檢驗,中國在這一領域同樣成果斐然。機器狼地面作戰平臺列裝部隊,翼龍、彩虹系列無人機享譽國際,無人機集群技術在演習中展現出的戰力令人矚目。這些進展表明,無人協同作戰已從概念走向現實,成為未來戰爭的重要形態。
哈爾科夫事件給各國軍隊敲響警鐘,對中國而言,既要加速構建無人作戰體系,又要發展有效的反制手段,在攻防兩端齊頭并進,才能掌握未來戰場的主動權。
在無人作戰體系建設方面,全域協同是核心方向。陸、海、空、天、電各領域無人裝備需形成有機整體,地面無人裝備可配合裝甲部隊突擊,無人機群能奪取制空權,無人艦艇可執行遠洋任務,太空無人平臺提供通信導航支持。
這種多域協同,不僅需要技術突破,更要革新作戰理念,從"以有人裝備為核心"轉向"有人和無人協同",甚至在特定場景實現無人主導。
同時,中國要保持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優勢,為無人裝備智能化提供了堅實基礎。通過算法優化,無人機群可快速識別目標、規避火力、調整戰術,這種自適應能力將大幅提升實戰效能,讓無人系統在戰場中應對自如。
哈爾科夫戰場證明,廉價無人裝備可讓重金打造的傳統防線形同虛設。因此,中國必須針對性發展反制技術,通過電磁壓制可干擾無人裝備的通信導航,激光攔截能低成本摧毀低空目標,反蜂群戰術通過電子誘騙、網絡攻擊瓦解集群協同。只有攻防兼備,才能在無人戰爭中占據主動,避免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
目前,中國在無人機等無人裝備領域已具備成熟的技術與應用能力,無人裝備的產能也十分可觀,能夠滿足未來根據戰場需求快速調整裝備規模、形成集群作戰的需求。
這也意味著,中國已為適應未來戰爭形態、應對復雜戰場環境做好了充分準備,能夠在無人裝備主導的新型作戰模式中占據主動,也在復雜國際環境中筑牢國防盾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