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寧夏銀川西夏陵景區3號陵參觀。
西夏陵1號陵與2號陵。
工作人員利用西夏陵遺產監測預警平臺對陵區進行監測。
工作人員在寧夏銀川西夏陵管理處文物庫整理文物。
位于寧夏銀川的西夏陵博物館,遠處是西夏帝陵和陵塔。
自1988年西夏陵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來,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西夏陵區文物保護管理辦法》《銀川市西夏陵保護條例》等保護法規陸續出臺,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成立,為保護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提供了法規、制度和管理保障。
實施六十項遺址加固工程
遺址本體保護是西夏陵文物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0年起,銀川市便與敦煌研究院等機構合作,對西夏陵開展文物本體保護加固工程。針對較為嚴重的遺址墻體根部掏蝕以及墻體裂隙、裂縫等問題,敦煌研究院因地制宜研發了錨桿錨固、表面保護和綜合處理等技術。
“我們已對西夏陵實施了60項遺址加固工程,基本消除了帝陵及主要陪葬墓失穩隱患和表面侵蝕問題。”敦煌研究院研究員楊善龍說,相關技術研究還在長城、元上都等遺產保護項目中推廣應用,對全球干旱地區土遺址保護項目都有積極借鑒意義。
周邊環境整治也是遺址保護的重要內容。一直參與申遺工作的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原副主任王昌豐介紹說,他們先后拆除了遺址區內約10萬平方米建筑和一些現代設施,文物生存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如今,西夏陵保護工作已進入預防性保護階段。全新的監測中心全面覆蓋遺產本體、自然環境、日常管理、游客動態等監測內容,確保遺產“變化可監測、風險可識別、險情可預防、保護可持續”。
展現西夏多民族交流融合歷史
歷盡千載風霜,一朝名動天下。“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彰顯的不僅是國際社會對我國獨特陵墓群的認可,更是對西夏多民族交流融合歷史的肯定。
“西夏陵的陵寢制度融合了中原漢文化、佛教文化及黨項民族的獨特傳統,展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法國西夏學學者羅曼說,這種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性,使西夏陵成為研究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建筑藝術及喪葬文化的重要實物證據,其申遺成功將豐富全球文化遺產的多樣性。
申遺成功并非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如今,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民間,從學者到旅游從業者,加強遺產保護、研究與展示,讓西夏陵成為“展現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生動窗口”已成為共識。
——以保護為根基,守護遺址的真實性與完整性。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文物保護科科長任秀芬說,未來將在常態化監測、日常保養維護的基礎上,對全部陪葬墓及防洪工程遺址采取加固保護措施。
——以考古研究為抓手,持續挖掘提煉西夏陵價值內涵。與敦煌學一樣,西夏學高度國際化,百余年來,一代代國內外學者在識讀西夏文字、促進流失海外的西夏文獻數字化“回歸”、勾勒西夏文明等方面開展合作,成果頗豐。
最近,寧夏大學民族與歷史學院院長杜建錄一邊忙于400余萬字巨著《西夏通志》的出版收尾工作,一邊籌備兩年一屆的西夏學國際學術論壇。這次,他們把西夏陵遺產文化價值設為主要議題,推動形成國際國內學術共識。
同時,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也計劃開展防洪工程遺址等考古工作,并做好已有考古成果梳理,為學術研究提供更多物質實證。
——以共享為目標,讓世界看見中華文明的多元魅力。自1986年向中外游客開放以來,西夏陵一直是西北最受歡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構建全新的遺產價值闡釋體系,開發西夏文活字印刷、文物修復等研學項目,引入XR體驗項目實現“地宮探秘”……西夏陵充分關切各年齡群體需求,激發其探索興趣,讓寶貴的文化遺產得以更廣泛傳播。
史書終會泛黃,文明生生不息。正如西夏學學者史金波所說,連接古今的西夏陵,正以歷史深處的中華文明印記,映照出中華文明的輝煌與傳承。
文圖均據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