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在線學習”
獲取更多資訊!
2023年以來,教育部組織實施學習型社會建設推進工程并明確了《學習型社會建設重點任務》,培育了一批繼續教育領域建設項目,并凝練了25個學習型社會建設典型案例。在本刊111期,本刊曾在封面專題報道中對其中的部分案例作了深入解讀。我們開設學習型社會建設典型案例專欄,繼續展示和解讀典型案例,旨在引導更多地區和行業參與到學習型社會建設中來,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向縱深發展。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與廣鐵集團打破校企壁壘,從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到師資協同的創新探索,不僅為鐵路行業培育了大批精英,更為產教融合提供了可復制推廣的成功范式。
文/《在線學習》主筆 何曼
在湖南株洲,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與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廣鐵集團)的產教融合實踐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著。雙方共建產教融合基地,秉持“不求擁有,但求所用”的原則,共享培訓資源與基礎設施,構建起“以用為本”的柔性資源模式,在降低投資成本的同時提升管理效能,探索出創新的校企合作模式,為鐵路行業發展和技術進步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這一合作宛如精密嚙合的齒輪,精準對接職業教育“供給端”與產業“需求端”,為培育鐵路行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開辟了新路徑,在新時代職業教育與鐵路產業發展的浪潮中樹立標桿,成為行業創新典范。“產教協同、職繼銜接,校企共育軌道交通行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項目也因此成為學習型社會建設典型案例之一。
合作緣起:
政策引領與行業需求的“雙向奔赴”
當下,科技迅猛發展,鐵路行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高速鐵路、智能鐵路等新技術不斷涌現,行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愈發迫切。廣鐵集團在大規模職業教育和培訓中,面臨著培訓需求與培訓能力之間的突出矛盾;而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在知識結構、實踐能力等方面,與企業實際需求存在差距。同時,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等政策文件相繼出臺,大力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與廣鐵集團攜手,開啟了產教融合的探索之旅。
“最初的合作,源于雙方對現狀的深刻認識和改變的決心。我們意識到,只有攜手共進,才能解決鐵路行業高技能人才供需錯位問題,為行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劉志成感慨道。
2024年運輸、客運、貨運系統職教工作領導及職教部門負責人培訓班開班典禮
實踐創新:
多維度探索產教融合新模式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合作初期,雙方面臨著諸多挑戰,其中校企目標差異最為突出。企業追求效益,期望新員工能迅速成為“即戰力”;而學校注重教育的公益性,著眼于學生全面和長遠的“發展性”。
為化解這一矛盾,雙方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了大膽創新,共同成立了聯合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由學校的骨干教師和廣鐵集團的技術專家、一線管理人員擔任主要成員。該委員會依據行業發展趨勢和企業崗位需求,對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等進行全面把關。例如,鐵道機車車輛制造與維護專業引入廣鐵集團動車組檢修作業標準和工藝流程,重新構建課程模塊,讓學生在校就能學習和了解前沿行業技術規范。同時,積極探索和實踐“2+1”人才培養模式,預錄畢業后到廣鐵集團工作的學生,前兩年在學校完成學習,第三年進入企業跟崗實踐。
在教學模式上,推行“現代學徒制”。學生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在廣鐵集團的生產現場接受實踐訓練,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指導。劉志成介紹:“這種模式能讓學生筑牢理論基礎,快速適應企業工作節奏,大幅縮短入職適應期。”
此外,學校還搭建了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改變以往單一的學業成績評價方式,將企業對員工的考核標準納入學生評價環節,包括工作態度、團隊協作能力、操作技能等方面。通過這些舉措,校企目標差異帶來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解決,實現了學校教育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共建產教融合基地。基地建設是雙方合作的重要內容,但在推進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挑戰。由于學校與廣鐵集團作為校企合作的主體單位,動因不同、自身利益訴求不同、關注重點各有側重,健全和落實合作機制成為建設產教融合基地面臨的現實問題。
為此,雙方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其一,實施三級運行,建立高效的“全天候”機制。建立廣鐵集團和學校、廣鐵集團職培部和學校產教融合處、廣鐵集團株洲職工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和學校繼續教育學院三級工作專班,校企雙方定期溝通,協商制訂年度工作任務清單及每月工作推進計劃,明確責任人及完成時間,按時間、按節點共同推動產教融合基地各項工作,并每月對產教融合基地建設及培訓階段性工作推進情況、存在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形成工作簡報。
其二,依托合作載體,實施雙向“全要素”育人。廣鐵集團向學校投入63項實訓設備,為提高學生實訓和員工培訓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2024年年底,雙方共同開展企業員工培訓項目326個,培訓近1.6萬人次。雙方創新“2+1”訂單培養模式,共同研究制訂技能人才培養方案,分專業編寫特色培訓教材及配套教學資源,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促進學校培訓教材與鐵路崗位需求、生產流程、職業標準緊密對接。
其三,整合優質資源,共建堅實的“全鏈條”體系。落實“雙百”行動,廣鐵集團技能大師、勞模工匠、高級技師和學校優秀師資等200余人建立共享師資庫。實施“雙百”師資交流計劃:百名院校名師進企業,百名企業技師到院校,根據培訓需求,優選聘請師資,提升培訓效果。開辟“雙元”育人新路徑,將學校優質課程標準引入企業,將企業理實一體實訓課帶到學校,校企雙方開展師資互聘,競賽指導、共建技能大師工作室,共同開發鐵道類教材21本,共同申報廣鐵集團企業研究課題1個。
劉志成表示:“通過這些措施,我們進一步強化了合作中的溝通協調,拓展了合作深度廣度,提高了資源整合度。”
強化師資隊伍建設。“雙百”行動是雙方合作的一大亮點,為實現企業培訓師與院校教師雙向流動常態化,學校與廣鐵集團簽訂長期穩定的合作框架協議,明確人員交流的周期、方式和職責。每年暑期,學校選派教師前往企業實踐鍛煉,企業也定期安排培訓師到學院授課。每人每學期任教時間不少于80課時。
在考核激勵方面,學校制訂教師企業實踐考核標準,將其作為職稱評定、評優表彰的重要依據;企業將培訓師在學院的授課表現納入內部人才評價體系,作為晉升、獎勵的參考因素。
一位來自企業的高級工程師在課程教學中引入高鐵列車關鍵部件裝配與調試等企業實際項目,讓學生在模擬真實環境中實踐操作,激發學習興趣,提升動手能力;還為專業課程體系優化提供寶貴建議,使課程內容與企業崗位需求結合更緊密。劉志成說:“經這位工程師指導的學生就業競爭力大增,不少進入行業頭部企業,實現了高質量就業。”
輻射規劃:
從“典范”邁向“共享”的生態構建
基于現有合作成果,雙方對產教融合基地建設有了新規劃。
一是拓展資源,共建廣度深度。圍繞車機工電輛全領域,優化課程體系、共建共用思政資源和案例庫,推進產教融合大樓及“三站兩區間”室外實訓場地建設,打造虛實一體化實踐平臺。
二是優化“2+1+N”培養體系。“2”為兩年校內學習,“1”為一年企業實習,“N”為多元拓展項目。學校按企業崗位需求設計教學項目,企業依學生實習表現制訂個性化計劃,校企共同探索專業教育與職業培訓的多形式銜接模式,建立校企聯席會議機制,及時解決培養過程中的問題。
三是打造“雙百金師認證培養體系”。選拔學校骨干教師和企業技術能手,通過互派掛職、聯合教研等,提升教學和專業技能,對通過認證的“雙百金師”給予獎勵。“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新規劃,進一步深化雙方的合作,為鐵路行業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劉志成對未來的合作充滿信心。
那么,這種深度產教融合模式能否在中小型鐵路企業復制?劉志成表示,該模式對合作企業的規模和技術實力有一定要求,但中小型鐵路企業也可借鑒。通過聚焦細分領域合作、依托政策與產教聯盟等模式共享數字化資源、訂單班定向培養等“輕量化復制”方式,同樣能實現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有機融合。
雙方合作成果斐然。近五年,學校為軌道交通行業輸送了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20000余人和國際化人才2000余人,75%畢業生就業于軌道交通行業,25%成為龍頭企業技術骨干,為交通強國建設貢獻了“湖鐵力量”。
湖南鐵道職院與廣鐵集團的實踐,早已超越簡單的校企合作,而是構建了一個“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產教共同體。當職業教育的課堂與產業的脈搏同頻共振,當技能訓練與技術升級無縫對接,中國職業教育正在沿著鐵軌延伸的方向,書寫著產教融合的全新篇章。
來源丨《在線學習》雜志 2025年5月刊(總第114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