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中距彈的出現,可以算是人類空戰史上的一次巨大進步。在1992年之前,絕大部分空空導彈的實戰命中射程,基本都在飛行員的目視范圍之內,也就是最遠不超過5公里;而且絕大部分真實的命中距離其實都在發射機的3公里半徑之外,因此從發射到凌空打爆敵機,發射導彈的本方飛行員基本都能全程目視,堪稱非常的過癮。而且如果打出去的空空導彈沒有命中敵機反被對方以超高機動動作強行擺脫,那么脫靶后的導彈軌跡基本也能全程跟蹤,此時還可以再補射1到2發空空導彈。不過在1990年代之前的空戰中,空空導彈的實戰命率并不高,甚至全球統計下來還不到40%;于是大部分二代半與三代戰機,還都保留機炮做最后的近距離對抗武器。此時也有理論上能打擊50公里甚至達到100公里的,
遠程超視距導彈,典型的比如掛載在F14上的不死鳥。但當時的這類導彈,都是半主動制導的,也就是本機發射后,必須用發射機的雷達全程無線電引導。這就導致發射后長達數分鐘,發射機都無法大范圍空中機動,因為必須要時刻把機頭方向指向已經鎖定的敵機,這就造成半主動雷達制導的遠程空空導彈雖然在理論上有超過50公里的空中命中半徑,但從來沒有一次實戰是在如此之遠的距離上中準確命中,僅僅在性能測試中擊落過模擬靶標。也就是在F14數十年的服役史上,其實是基本沒有用鳳凰導彈擊落過敵機的。湯哥的TOP GUN電影中的空戰雖然激動人心,但都是幻想而不是實戰。當時最強的組合都是如此,至于其他型號的半主動空空導彈,就更難獲得實戰戰果了。而AIM120系列,是在海灣戰爭,
之后才出現的新式彈種,發射后完全不管,屬于劃時代的空戰利器。此后空戰中出現的戰果,基本都被中距彈包攬。而507空戰,則是在中距彈一統天下之后的又一次飛躍:其在185公里以上,讓陣風這類所謂的最先進的4代半,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就被批量擊落的現實,是此前習慣了中距彈空戰理論的任何一方都沒有預料到的。畢竟就算是西方體系在理論上最先的AIM120D系列,也不過最大書面射程到150公里,最大理論命中距離在80公里之外,實戰命中射程能到50公里半徑就足夠驚世駭俗。這也空戰之前,所有陣風萬萬沒想到在180公里之外還被集體胖揍的根本原因。說白了就是對手在此之前,對雙模雙脈沖導彈的威力與能力是根本無感的。經此一戰之后,原本庫存量還有2萬發之多的、從原版的,
AIM120到所謂最先進的AIM120D的江湖地位,就相當尷尬了。強行對抗15E根本沒有任何勝算,如果立即淘汰這2萬發導彈,但后續更新的彈種還沒有研發出來。其實外國人的煩惱可以直接無視。問題是自家也有儲備總量同樣上萬發的12號中距彈,今后如何處置?在本方2000多架主力空戰平臺普遍運用上氮化鎵甚至是氧化鎵超級相控陣的大前提下,彈艙內置甚至是外掛15號導彈,或者更強大新版本,對任何對手都是實戰碾壓優勢已屬必然。這種情況下就沒有必要再攜帶已經落伍的12號彈,但是又不能全部浪費。因此改為地面與上艦的輕型集群式防空導彈,似乎是最佳出路。大家對此還有什么更好的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