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問題,能有多大的殺傷力?
“憑什么?”
當一位印度網友在全球知名的問答網站Quora上:“為什么在四大文明古國當中,中國不用加‘古’字,而我們印度卻需要?”
她緊接著補充,字里行間充滿了不甘與委屈:“我認為我們印度的文化也沒有斷層,我們擁有悠久而豐富的歷史,請不要再叫我們‘古印度’了,謝謝!”
一場圍繞“古”字的全球大論戰,就此拉開序幕。
最先坐不住的,自然是印度網友。一位“鐵粉”立馬跟上,洋洋灑灑地為自己國家的文明辯護。他堅稱,從吠陀時代到莫臥兒王朝,印度的文化從未斷流。
宗教、哲學、儀式、節日,一切都還在生動地延續著。印度教的梵音仍在恒河岸邊回響,婆羅多舞的曼妙身姿依舊在舞臺上閃耀,泰姬陵的純白大理石不就在那靜靜矗立著嗎?
他質問,這些難道不是文化傳承“超級生動的體現”?在他看來,印度文化如同一列永不停歇的火車,雖有外族過客,但從未偏離軌道
然而,就在印度網友沉浸在自我感動的史詩敘事中時,韓國網友的登場,帶著一股不加掩飾的輕蔑和居高臨下的嘲諷。
“真是太好笑了,印度還在爭論自家文化有沒有斷層?”
他傲然宣稱,我們韓國雖不是四大文明古國,但文化從未斷過。獨特的語言文字、代代相傳的韓服、熱鬧非凡的春節與中秋、征服世界的泡菜烤肉……每一項都被他當作文化從未斷層的“鐵證”
接著,他對著印度就是一記猛烈的回旋踢:“哪像印度啊,一個勁兒聲稱文化沒斷層,可實際上受到那么多外族的影響,早就變得都認不出來了。”
最后,他以一種勝利者的姿態總結:我們韓國穩穩堅守著自己的文化,根本不被外界干擾,印度跟我們根本沒法比!
埃及的網友直言,今日的埃及文化與古埃及文化差異顯著。金字塔、木乃伊、象形文字,這些偉大的符號如今更像是一座遙遠而輝煌的“豐碑”,供人瞻仰,而非融入日常的生活
它們是北非文明的源頭,是阿拉伯文明的啟蒙之一,但終究,“古埃及文明已經走遠了”。剩下的,是激勵后人前行的光芒,和對那段輝煌歷史的無盡追思
來自伊拉克的網友,則將這份失落化為了更深沉的嘆息。他腳下的土地,曾是孕育了漢謨拉比法典和空中花園的古巴比倫,一個光芒萬丈的名字。
然而,他痛苦地承認:“如今我們的生活方式,還有喜好,跟古巴比倫那時相比是有著本質上的差別的。”那些精準的天文歷法、先進的法律體系,都已化為歷史的塵埃,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緊接著,他將目光投向了東方,那份毫不掩飾的羨慕,幾乎要從屏幕中溢出,在他看來,中國的文明一路傳承,傳統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在現代社會依然擁有超強的生命力,語言文字、節日風俗,無不深深融入每個人的日常。
這位伊拉克網友最后發出了近乎絕望的感慨:在追尋和恢復古巴比倫文明光輝的道路上,他們感到“無比艱難,迷茫的找不著北。
在這場混戰中,一位南非網友的評論提供了一個更為冷靜和客觀的視角。他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文化的獨特性和影響力”。
他指出,中國文明之所以不用加“古”字,是因為其文化,如中醫藥、武術、詩詞等,不僅在國內傳承,還持續地對世界產生廣泛影響。
四大發明更是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 而印度文明,雖也曾輝煌,但在歷史中受到外部沖擊較大,獨特性和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
終于,我們等到了“種花家”網友的登場。他的發言,沒有咄咄逼人的氣焰,也沒有顧影自憐的傷感,而是一種深入骨髓的自信與從容。
“我們中國的文明之所以不用加上古字,那是因為我們的文明那可是源遠流長,一直生機勃勃,從來就沒斷過檔。”
從甲骨文到簡體字,一脈相承;從儒道墨思想到行為規范,影響至今;從春節端午到家人團圓,千年不變
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歷久彌新。 他坦然承認歷史上的風雨、外敵的入侵和內部的動蕩,但重點在于:“我們始終緊緊守著自己的文化根基,不停的吸收融合創新。”
無論是融合了現代理念的建筑,還是在現代醫學中依舊發光發熱的中醫藥,都證明了這一點。
他的話語,描繪出一條從未干涸、奔騰不息的文明長河。這條河的偉大之處,不在于它從未改變流向,而在于它有足夠強大的力量,將所有匯入的支流都染上自己的顏色,最終萬川歸海,卻依然是那條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