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菲律賓總統馬科斯近日收到美方關稅調整通知后,決定緊急訪美,試圖在8月1日關稅生效前爭取談判空間。過去兩年,馬科斯政府在南海問題上動作不斷,頻繁聯合美軍開展聯合軍演,在仁愛礁、仙賓礁等爭議海域主動挑釁,甚至允許美軍使用蘇比克灣等軍事基地部署中程導彈。這些舉動被外界視為配合美國“印太戰略”的“投名狀”——馬科斯團隊曾多次公開表示,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換取美國在貿易、安全領域的支持。
馬科斯(資料圖)
但現實來得很直接。2025年4月,美國以“推動貿易公平”為由,宣布對菲律賓輸美產品加征17%關稅,這個稅率已是當時東南亞國家中最低水平。然而僅僅三個月后,美方以“談判進展緩慢”為由,將稅率上調至20%。這意味著菲律賓輸美商品成本平均增加兩成,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如服裝、紡織品)利潤空間被壓縮至個位數。
菲律賓經濟對美依賴有多深?2025年前四個月,菲律賓從美國進口豬肉1.4萬噸、雞肉4.3萬噸,占同類產品總進口量的18%。這些日常消費品的價格波動直接影響普通民眾生活。更關鍵的是,菲律賓支柱產業——電子半導體、服裝紡織、農產品加工——普遍利潤率不足10%,出口受阻將直接導致工廠減產、工人失業。
經濟壓力已傳導至政治領域。中期選舉后,馬科斯的支持率從58%跌至42%,反對黨正推動針對副總統莎拉的彈劾程序,杜特爾特家族支持的地方勢力也在多個省份發起抗議。若經濟持續惡化,馬科斯的執政基礎將進一步動搖。
美方態度卻異常強硬。特朗普在信中明確警告,若菲律賓采取反制措施,美國將“按比例加征更多關稅”。這種“只許自己施壓、不許對方反抗”的做法,徹底打破了美菲“盟友平等”的表面默契。
馬科斯(資料圖)
菲律賓并非沒有努力過。2025年4月加稅后,菲方曾增加對美農產品采購,試圖用市場換關稅優惠,但美方胃口顯然更大。現在馬科斯帶著談判方案登機,方案里可能包括降低農產品進口壁壘、擴大半導體技術合作等內容,但美方會輕易讓步嗎?
從歷史經驗看,美國“關稅武器”的效果正在減弱。越南曾為爭取低稅率談判半年,最終僅拿到20%的“標準線”;柬埔寨更因拒絕讓步,至今未與美國達成新貿易協議。菲律賓若想爭取到10%的稅率,可能需要付出開放醫藥市場、允許更多美軍基地運營等代價。
對馬科斯來說,這次訪美更像一場“賭博”。若能將稅率降至15%,或許能暫時穩住經濟,但需承受國內“出賣主權”的批評;若談判破裂維持20%稅率,經濟衰退可能加速政治危機。更麻煩的是,菲律賓主要出口市場除了美國,還有中國、東盟。若因高關稅失去美國訂單,能否及時轉向其他市場填補缺口?
菲律賓電子產業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菲對美出口額同比下降12%,而對華出口增長。這說明部分企業已開始調整市場策略,但轉型需要時間——新建生產線、重新認證產品、建立物流網絡,每一步都需要資金和政策支持。如果馬科斯訪美失敗,政府能否提供足夠補貼幫助企業轉型?
馬科斯(資料圖)
還有一點不容忽視:特朗普的政策重心轉向國內,對東南亞的關注度下降。菲律賓即便拿到關稅優惠,也可能只是“短期安撫”,長期來看,美國更希望將菲律賓納入其主導的供應鏈體系,而非真正支持其經濟發展。這場“生死談判”的結果,不僅關乎20%的稅率,更將決定菲律賓在中美博弈中的位置——是繼續當“棋子”,還是尋找“破局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