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廣東省委宣傳部舉行第十四期南粵楷模發布儀式,雷州青年運河工程建設者群體被授予“南粵楷模”稱號。
為解“千年之渴”這群建設者用自己的青春筑運河!
“致敬曾經的青春,湛江人永遠的精神圖騰……”
在雷州青年運河紅色教育基地展館留言本上
有一句這樣的留言
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力量
在艱苦歲月里
能讓30萬青年燃燒激情排除萬難
在雷州半島北部移山造海戰地戡天!
浩浩乎,澄波萬頃,鎖于大壩群山
在開建于六十多年前的鶴地水庫前
水面時時卷起微波
似乎能夠感受到來自六十多年前的
那種“戰天斗地”的豪情
其中的精氣神至今
仍激勵著湛江克難奮進
驚人數據 干出奇跡
1954年超強臺風、1955年大旱重創雷州半島,“浸死雷北,旱死雷南”的困境亟待改變。修建鶴地水庫和青年運河,蓄盈補虧,是唯一出路。然而,國家因同期建設新豐江水庫,建議湛江項目延至下一個“五年計劃”。
萬人上陣加固新修的堤壩。 (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
等,意味著再受五年煎熬
湛江選擇:干!
1958年5月15日
中共湛江地委作出《關于興建雷州青年運河的決定》。工程預算1億元(1958年口徑),國家僅投1500萬用于建材和遷安,大部分靠湛江自籌。當時含1市12縣在內的湛江專區總人口剛過600萬,按現湛江市行政區域統計的人口約261萬。
建庫的關鍵環節——截斷九洲江。
一場動員力驚人的大會戰打響。每日調用5萬至30萬青壯年勞動力,開工一月內,工地堆滿各地支援的物資,供拉車的耕牛就有7120頭。建庫開河僅干渠一級土石方量達7300多萬立方米,保守折算超過28個埃及胡夫金字塔。
錘揮釬落,堅石為開,山移為庫。
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贊曰:
“三十萬人齊努力,億千方土起平川。
移山造海千秋業,戰地戡天亙古傳!”
“庫一代”的信念:排除萬難 爭先唯干
“排除萬難,艱苦奮斗;
大膽想,大膽干……
不完成任務,決不收兵!”
1958年6月10日
16萬勞動者在動工典禮上宣誓。現年80歲的吳云英老人正是其中一員。動員會后,體重僅80斤、剛小學畢業的她纏著大隊干部,背著衣被,用鋤頭挑著10斤大米、畚箕和家里的杉木門板,步行兩小時加入“風梢營”。門板就是通鋪工棚的床板。民工自帶材料、工具、口糧,除生產隊記工分外無額外報酬。
建庫時期“紅孩子班”的吳云英身穿“功臣”衣留影,臉上還帶著稚氣。
因身瘦力小,吳云英等十幾個年小隊員自組“紅孩子班”。在激烈的勞動競賽中,全工地涌現3045個青年突擊隊,9000多個青年突擊手。“紅孩子班”人日均任務5立方米土(重11噸以上),不甘落后的他們甚至等別人入睡后溜出來加班。一線重勞力崗位飯管夠,但下飯常只有椰菜加點鹽,每半月半條咸魚,慰問時才有肉吃。
時任石料裝卸連連長揭維業回憶
干部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
地委書記揮鏟、專員扛沙包、
縣委書記推車場面比比皆是
茂名一支支援隊伍乘車到湛江后
等不到班車
晝夜步行80公里到場后立即投入戰斗
從1958年10月至11月
工地組織“四大戰役”,人日均工效從3立方米飆升到27立方米。“回絞牛轉列車”“弧形起土機”等自創“土機械”大顯神通。
1958年12月
工程代表參加全國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代表大會,獲周總理簽署的國務院獎狀。
1959年4月3日
鶴地水庫開始蓄水。
1959年9月19日
渠首灌溉施水孔首放水,宣告建庫成功,廣東最大的“人造海”誕生。
1964年底
總長195公里、設計灌溉200萬畝的五條干渠陸續建成,運河水西抵雷州紀家,南至雷州西湖,東達化州笪橋。
1964年《人民畫報》刊發的雷州青年運河航運圖。
“庫二代”的震撼:干事精神 彌足珍貴
雷州青年運河管理局紅色教育基地副主任揭育聰(2003年入職的“庫二代”)深感震撼:“這是一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百折不撓的英雄創業史,30萬建庫開河勞動者就是30萬愚公。這是穿越六十多年的愚公精神,對湛江迎難而上后發爭先,彌足珍貴。”整理史料,特別是看到父輩留影時,揭育聰激動難眠,引用魯迅名言:“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他深感有責任將故事傳承。
2015年5月開放的紅色教育基地
打造了紀念館、群英雕像、護水文化長廊等設施
接待人次已超300萬
“庫三代”的憧憬:凝神再干 湛江更好
同為基地工作者的“庫三代”黃淞星,2007年放棄珠三角優厚薪酬回湛考取現崗位。他清晰記得考題是如何發展“雷州青年運河水利事業”。他認為建庫開河精神可細化為“為民、擔當、奮斗、廉潔”,核心就是“干”——“‘躺平’萬事哀,唯干出奇跡。從灌溉糧田到湛江‘大水缸’,再到如今成為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重要節點,運河人要惟干惟實走好新征程!”
鶴地水庫鳥瞰圖,圖源廣東省水利廳
看到環北廣東工程湛江段施工場面
黃淞星激動不已
這一以鶴地水庫為調蓄節點的工程,設計流量每秒92.5立方米,年供水量16.32億立方米,將西江水經鶴地水庫直送徐聞,將現有灌區范圍南推60多公里,實現半島縣域全覆蓋,灌區總面積擴至450萬畝,進一步兌現六十多年前先輩的夙愿。
在運河管理局留名墻前
建庫參與者鄧大爺對孫子看《哪吒》時
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感觸良深
瞬間勾起六十多年前回憶:
“獨處時,
想起和隊友們‘不服就干’‘唔執輸’的場面,
仍會熱淚盈眶。”
正是湛江人永恒的精神圖騰
來源:湛江日報
文字: 記者崔財鑫 吳建韜 何杰
編輯:陳俊蓉
審核:鐘忠 蘇碧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