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在粵東北的群山間,黃田河,這條滋養了世代農耕文明的河流,如一條銀練貫穿平遠大地,如今正見證著一個新時代的誕生。黃田河水利樞紐,是平遠縣重要的水利“命脈”,它承載著山區人民對豐收的期盼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中國成立后,平遠縣開鑿了全長達60公里的高峰灘灌區,渠道如銀蛇般穿行于懸崖峭壁之間,其工程之艱險堪比“紅旗渠”。據《平遠縣志》大事記:1958年1月7日,中央新聞紀錄制片廠來平遠拍攝高峰灘灌溉工程建設艱苦過程;3月,《十里峭壁鑿渠道》紀錄片發行全國。鏡頭記錄下的不僅是工程建設,更是一曲戰天斗地的英雄贊歌。
上世紀50年代,在那些缺衣少食的歲月里,平遠人民用皸裂的雙手和鐵打的意志,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建成了高峰灘灌溉工程。當第一股清流涌入干渴的田地時,全縣上下備受鼓舞。縣委又緊鑼密鼓地謀劃興建黃田水庫,誓要徹底解決下游2萬畝農田的灌溉用水問題,同時開發利用寶貴的水電資源。
黃田水庫建設工人面對巨大挑戰表決心。
1966年春天,當山間的杜鵑剛剛綻放,平遠就開始了黃田水庫的勘測設計工作。同年冬天,寒風凜冽中,縣里成立了黃田水庫建設指揮部,工程正式破土動工。據設計,黃田水庫定位為灌溉、防洪、發電綜合利用水庫工程,集雨面積140平方公里,總庫容5440萬立方米,壩高46米。那時,雖然文化大革命已經開始,但務實的平遠人巧妙借助“農業學大寨”的時政東風,集中全縣人力物力建設黃田水庫。
“節省每一個銅板為著戰爭和革命事業,為著我們的經濟建設。”在1967年1月的梅縣專員公署農林辦水辦公室的批復文件上,這句毛主席語錄被莊重地放在行文開頭。文件指示平遠黃田水庫建設工程必須厲行節約,并提出了三條原則:一是堅決貫徹民辦公助的精神,大力發動群眾多投放勞力和充分發揮受益社隊積極性,采取補助伙食費、記工分的辦法;二是盡量利用舊材料(以舊代新)挖掘本地原材料的潛力;三是必須盡量采取以人代物,以物代錢的辦法,以壓縮和減少現金開支。這些文字背后,是一個民族在艱難歲月里依然昂揚向上的精神寫照。
在當時物質條件非常艱苦的年代,興建黃田水庫的難度可想而知。但對于剛剛翻身解放的平遠農民來說,能夠在共產黨領導下建設一個旱澇保收的水利工程,即便勒緊褲腰帶,將每一份力氣都夯進大壩的根基里,也是值得的。平遠縣一方面積極向上爭取國家資金,1967年1月省、市核定工程近期建設投資指標為92.47萬元,其中當年度安排資金45萬元;另一方面,貫徹“民辦公助”精神,以“萬人上堤”的形式,向全縣10個人民公社征調民兵、民工參加“水庫大會戰”。每一分錢、每一份力,都凝聚著建設者們的心血。
上萬雙草鞋踏碎晨霜,數百輛板車碾過夕陽,夯歌與號子在峽谷間回蕩,奏響了一曲改天換地的壯歌。黃田水庫工程牽動了全縣16萬人的心,干部、群眾、民兵幾乎都參與了“萬人上堤”勞動。受淹沒的庫區有7個生產隊、380多人,這些樸實的社員以主人翁精神服從建設需要,默默收拾行囊準備移民。縣政府為此給予了每位移民180元的安置費,并以就近為原則,在河頭公社黃田大隊、八尺公社黃沙大隊給予了妥善安置。
“以人代物,以物代錢”,這困難時期的無奈之舉無疑增加了黃田水庫建設難度。修筑400米長、46米高的大壩,要完成土方57萬立方米,需要123萬工日。第一期工程,全縣征集了2800名民兵、民工。他們來不及搭工棚,就住進附近農家,次日天剛蒙蒙亮便已在工地上陣。為盡快解決民工住宿問題,指揮部撥出2800元搭建簡易工棚,并配備了100輛人力板車。民工均采取由原生產隊記工分的方式領取勞動報酬,當時青壯勞力日值工分為10分,勞動日值需由所在生活隊折算,一般為0.3元左右。為保證民工在工地的基本生活費用,指揮部為每工日補助0.3元。萬眾一心筑堤壩,不僅筑起了水利工程,更筑起了平遠人的志氣。難怪老一輩人常對后輩說:“黃田水庫是全縣人民用肩膀扛起來的。”
成千上萬人參與的水利工程,引起了各方領導的關懷與重視。1969年12月,廣東省人民政府省長陳郁在梅縣地委書記馬一品的陪同下,特地到黃田水庫工地視察。的確,當年建設黃田水庫的場面蔚為壯觀。1974年,筆者有幸看過著名版畫家鐘鋼城發表在黃田水庫《戰報》上的速寫《萬人上堤》,畫面生動展現了筑堤時人山人海的場面:有弓著腰推人力車的,有喊著號子合力打夯的,有挑著泥擔疾走的,錯落有致,每個人都在揮汗如雨。畫面上最醒目的,是兩部東方紅牌履帶式推土機,它們是那個年代最先進的施工機械。當年,知青鐘鋼城被抽調到指揮部宣傳組,在“閘門安裝”班組深入生活,創作了《土法吊閘門》版畫,真實地再現了工人們用土辦法吊裝閘門的場景。1972年,該作品榮獲廣東省美術展覽優秀獎,成為記錄黃田水庫建設初期的珍貴藝術資料。
1972年,黃田水庫土法吊裝閘門勞動場面
在《平遠水利志》泛黃的紙頁上,記錄著萬眾苦盼的日子:1968年11月15日工程成功堵口,1972年11月工程竣工投入使用。這兩個日子,猶如兩顆明珠,永遠鑲嵌在平遠發展的史冊上。
黃田水庫大壩建成后,配套的壩后電站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電站裝機為3臺共1500千瓦,1970年10月1號機組投產,至1973年8月全部竣工投產。當第一度電點亮山村的夜晚時,多少人的眼中閃爍著激動的淚光。
回首當年,平遠決策者敢于擔當的氣魄令人欽佩。除浩大的黃田水庫工程外,還興建了10萬畝面積的黃田水庫林場,以及高峰灘灌區圳道的重新修建工程。這些配套工程在以林保庫、涵養水源、保證農田灌溉和縣城飲用水等方面發揮了極大效益。時任平遠中學老師楊世承喜不自勝,以詩言志:“黃田水庫起深山,腰斬長河水漫灣。秀谷群峰飄霧靄,平湖一葉泛波瀾。游魚歡卷千重浪,花果香聞十里間。更喜城鄉天不夜,銀流滾滾兆豐年。”這首詩,道出了所有建設者的心聲。
突擊隊以民兵營建制的形式,開展勞動競賽和武裝民兵訓練。
2009年,黃田水庫、高峰灘兩項除險加固工程被列入廣東省人大代表議案,耗資1億元進行現代化改造。這項工程,讓老水庫煥發了新的生機。
半個世紀以來,黃田水庫持續造福平遠,顯著提高了平遠人民的福祉。2007年11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廣東平遠龍文—黃田省級自然保護區,黃田水庫為核心保護區。這里青山環抱、風景秀麗,水質穩定,地表水水質指標達到國家地表水質量標準Ⅰ—Ⅱ類水質標準。翻閱老照片,上個世紀80年代水庫管養所捕魚的場面,依然能讓人感受到豐收的喜悅。
如今,當晨曦撫過百島浮翠的水面,當年夯歌的回響已化作游人的驚嘆。這一湖碧水,既倒映著往昔的奮斗身影,也映照著今日的幸福笑顏。黃田水庫的故事,是一曲艱苦奮斗的壯歌,更是一首繼往開來的詩篇。它告訴我們:只要團結一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創造美好的未來。作者:李程,來源:梅州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