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在深圳市的交水點——公明水庫。
位于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西江干流水道中央的鯉魚洲泵站。
五指耙水廠采用“常規處理+臭氧活性炭深度處理”的全流程凈水工藝。
五指耙水廠設置科普實驗區。
發源于云南曲靖烏蒙山余脈的西江,一路奔騰而下,流經貴州、廣西后進入廣東,以滔滔江水哺育沿線萬千民眾。7月15日,深圳市水務局邀請媒體記者、專家代表前往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下稱“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現場,深入了解工程的建設與運行情況,并以現場實驗科普回應民生關切。
取水第一站·鯉魚洲:
線路最長受水區域最廣,解決單一供水格局
據了解,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是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國家水網骨干工程,是廣東“五縱五橫”水資源配置骨干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解決深圳、東莞、廣州南沙等地發展缺水問題的同時,有效改變以往受水區單一供水格局,提高城市的供水安全性和應急保障能力,對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該工程西起西江干流順德鯉魚洲,穿越獅子洋,東至深圳公明水庫,全長113.2公里,于2024年1月30日實現通水。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設計年供水量達17.08億立方米,是廣東已建成投資規模最大、輸水線路最長、受水區域最廣的水資源配置工程。
15日上午經過約2小時車程,調研團隊抵達了位于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西江干流水道中央的鯉魚洲泵站。粵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盧景衡介紹,鯉魚洲泵站是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取水“第一站”,也是工程三座泵站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是工程控制性關鍵施工節點之一,其設計精巧,功能齊全。泵站順水流向布置了進水閘、進水前池、防洪閘、主泵房、量水間和高位水池等設施,確保了西江水能夠經過加壓提升后,高效、安全地輸送至高新沙水庫。泵站的整體運作機制不僅體現了工程技術的先進性,也凸顯了對水資源管理和利用的精細化程度。
調研團隊參觀了鯉魚洲泵站的核心區域——泵房及中控室。在這里,大家通過展板講解、宣傳視頻和系統演示,深入了解了泵站的運行原理、工作流程以及其在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中的關鍵作用。泵站的自動化、智能化管理讓調研人員印象深刻,紛紛表示這是現代水利工程建設的典范。
入深交水點·公明水庫:
東西雙水匯聚關鍵樞紐,構筑西部“大水缸”
午后,調研團隊乘車前往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在深圳市的交水點——公明水庫。市公明供水調蓄工程管理處負責人介紹,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設計年供水量17.08億立方米,其中為深圳供水8.47億立方米,占比近半。作為深圳交水點的公明水庫,總庫容達1.35億立方米,可用于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的調蓄庫容為1.29億立方米。2024年二季度,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正式運行,公明水庫匯聚東江和西江水,經公明水庫至石巖水庫供水隧洞向深圳市西部寶安區、光明區供水。截至目前,公明水庫已經承接西江水4.86億立方米,輸供水超4.08億立方米,流入約48萬戶居民家中。
在管理人員的引導下,調研團隊詳細了解了水庫的運行管理情況、水源保護措施以及應急供水保障能力。公明水庫的高效管理和科學運用,為確保城市供水安全和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關鍵受水點·五指耙水廠:
寶安首座深度處理水廠,保障70萬居民用水
調研團隊來到了五指耙水廠。五指耙水廠是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在深圳境內的關鍵受水點之一,水廠設計規模30萬噸/天,位于深圳市寶安區西北部,服務松崗、燕羅、新橋街道約70萬人用水需求。水廠采用“常規處理+臭氧活性炭深度處理”的全流程凈水工藝,是寶安區首座深度處理水廠。
在五指耙水廠,工作人員向調研團隊詳細介紹了水廠的工藝流程。西江原水進入水廠后,經預臭氧-混凝沉淀-砂濾-臭氧活性炭深度處理-次氯酸鈉消毒等工藝,最終通過輸水管網送至用戶家中。
一同參觀全程的市水務規劃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聞博表示,“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的建成,對深圳提升水資源保障能力意義重大。”他介紹,深圳人口眾多、產業密集、經濟發達,但本地水資源匱乏,長期以來依靠東深供水工程、東江水源工程從市外引水入深。引入西江水,既能滿足深圳長遠水資源需求,也讓深圳形成“兩江并舉”的供水格局,大大提高深圳長遠供水保障能力。
聚焦
現場科普實驗 解惑水質關切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針對近期市民反映燒水出現白色漂浮物的問題,五指耙水廠特設置科普實驗區:不同品類的水,純凈水、蒸餾水、礦泉水與西江水并列而置,并且現場對不同硬度的礦物質水和西江水一起煮沸,進行水質對比實驗。
南都記者在現場看到,相比西江水,某熱銷的貴價品牌礦泉水,硬度達293.5mg/L,在冷卻后,析出比西江水更顯著的白色絮狀物。“這些白色漂浮物實際上是由水中的鈣、鎂離子在加熱過程中與氫氧根、碳酸氫根結合形成的不溶于水的碳酸鈣和氫氧化鎂,是完全正常的現象。”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朱聞博是行業專家,也是人大代表,他表示,西江水流經云貴、廣西,途經喀斯特地貌,故而西江水硬度比東江水高。根據對水質檢測數據的掌握,東江水硬度在30-40mg/L,西江水的硬度為120mg/L左右,均遠低于國家450mg/L的標準。“考慮其巨大的水量、較低的流域開發利用率、供水保障能力,以及綜合考量生活飲用水水質106個檢測指標,我認為,西江水在水量和水質安全上是有保障的。”
科普TIPS
西江水與東江水水質有何差異?
主要差異是硬度指標。西江水硬度指標約為120mg/L,明顯高于東江水的30-40mg/L。硬度表征鈣、鎂離子的含量,表現在用水體驗上,西江水在燒水過程中更容易看到白色漂浮物和“水垢(白色漂浮物沉淀)”。
白色漂浮物怎么產生的?
當水中含有鈣、鎂離子時,加熱過程中,這些離子就會和水中的氫氧根、碳酸氫根結合形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鈣和氫氧化鎂,也就是大家所看到的白色漂浮物。使用西江等硬度較高水源的城市以及北方一些城市中比較容易出現這一現象。
為什么以前燒開的自來水沒有白色漂浮物?
以前使用的是東江原水,總硬度含量較低,不易形成白色漂浮物。
有白色漂浮物的水到底能不能喝?
白色漂浮物的形成主要和水的總硬度有關,但只要是滿足國家標準要求的自來水,都是健康的好水。國家標準對自來水總硬度的最高限值要求是450mg/L,目前使用西江原水后,自來水總硬度約80-120mg/L,完全可以放心飲用。
市面上的礦泉水燒開后有沒有白色漂浮物?
平時喝礦泉水沒有發現白色漂浮物,是因為沒有燒開喝。如果把硬度較高的瓶裝礦泉水燒開冷卻后再喝,也會發現或多或少的白色漂浮物。
常喝含“水垢”的水會得結石病嗎?
導致腎結石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自身代謝異常、氣候、飲食結構、遺傳等。目前并沒有科學證據表明結石與飲用富含礦物質的水有直接關系。“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和氣氧化鎂的混合物,而腎結石的主要成分也是草酸鈣結石、磷酸鈣結石等。這也是人們會認為富含鈣的水喝久了、喝多了會導致腎結石的原因之一。相反,充足的飲水在一定程度上能預防結石形成,如果喝水少了,排尿量減少,反而會使腎臟、膀胱、尿道缺乏沖洗,更容易讓不溶物質積淀在人體內,出現結石現象。
采寫:南都記者 黃璐 攝影:南都記者 霍健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