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同印度外長蘇杰生舉行會談,雙方圍繞中印關系發展方向展開深入交流。這場會談之所以引發關注,不僅因兩國是相鄰的人口大國,更因近期國際格局變動下,中印關系的每一步都牽動著地區乃至全球的神經。
時間來到2025年,中印關系正站在一個新的節點上。今年恰逢兩國建交75周年,75年的交往史里,有過合作的高光,也有過摩擦的低谷,但總體趨勢是向前走的。這段關系有它自己的歷史邏輯和內生動力,既不需要針對誰,也不該被誰干擾。簡單說,中印的合作該是“相互信任而不是猜疑、一起做事而不是互相競爭、共同成長而不是彼此消耗”。
蘇杰生(資料圖)
具體到行動上,雙方有不少事要做。首先是落實喀山會晤的共識,這不是空口號,而是要拿出實際舉措。比如增進政治互信,兩國高層多溝通、多商量,遇到問題不回避;再比如擴大交流合作,從經貿往來到庭人文互動,把合作的蛋糕越做越大;還有處理分歧,邊界問題由來已久,不可能一下子解決,但可以從大局出發,慢慢談、耐心談,避免小摩擦變成大矛盾。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平臺,成了雙方協作的新舞臺。印方明確表示支持中方作為輪值主席國辦好今年的上合組織峰會,這不僅是表態,更是對多邊合作的認可。
再看印度的態度。蘇杰生在會談中提到,喀山會晤后,印中各領域交流合作正走向正常化,蘇杰生還強調,印中是“發展伙伴而非競爭對手”,愿以建交75周年為契機,聚焦共同利益,深化合作,增進人文往來,共同維護邊境和平。這些話不是隨便說的,背后是印度對當前國際形勢的清醒判斷。
為什么說印度“認清形勢”?看看當下的國際環境就知道。單邊保護主義、強權霸凌行徑在全球范圍內制造了不少麻煩,新興經濟體要想發展,靠單打獨斗難,抱團取暖才是正道。中印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加起來有28億多人口,占全球近1/3。兩國要是能好好合作,不僅能帶動自身發展,還能為發展中國家說話,爭取更多話語權。打個比方,全球經濟的“大盤子”里,中印占了很大一塊分量,兩國合作穩了,對整個“盤子”的穩定都有好處。
蘇杰生(資料圖)
當然,中印關系不是沒有挑戰。盡管近年來關系有所改善,但一些實際問題還沒完全解決。比如直航航班數量不夠多,兩國游客往來還是不太方便;互派記者的渠道也不夠暢通,民間了解對方的渠道有限;邊境地區的和平雖然總體保持,但小摩擦偶爾還會出現。這些問題背后,有歷史遺留的矛盾,也有現實利益的考量。更關鍵的是,印度的對華政策有時顯得搖擺,一方面想和中國合作,另一方面又擔心中國發展太快對自己造成壓力。這種觀望情緒,既有對自身發展的焦慮,也受外部因素影響。
不過,蘇杰生這次主動訪華,釋放了一個積極信號。作為重要鄰國、人口大國和主要經濟體,印度的態度對地區穩定很重要。中印關系好了,不僅兩國受益,周邊國家也能跟著沾光。而中印都支持多邊主義,希望國際秩序更公平合理。
兩國可以在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等方面多合作,一起推動世界向多極化發展,讓經濟全球化更普惠。這些不是空泛的目標,而是能落到實處的事——穩定的供應鏈能讓企業少操心,公平的貿易規則能讓中小企業有更多機會,多極化的世界能讓小國不用在大國間選邊站。
蘇杰生(資料圖)
說到底,中印關系的未來,關鍵在“共舞”二字。這里的“共舞”不是要誰跟著誰跳,而是各自保持節奏,在合作中找到平衡點。中國想要的,從來不是壓倒印度,而是和印度一起發展;印度想要的,也不該是遏制中國,而是借助中國的發展勢頭讓自己也上一個臺階。就像蘇杰生說的,印方愿從長遠角度看待對華關系,這“長遠”二字,就是兩國關系持續向好的基礎。
這次會談,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接下來,中印需要做的,是把共識變成行動,把表態落到實處。多談一次合作,少爭一次分歧;多做一件實事,少樹一個障礙。畢竟,兩個大國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單選題,而是多選題——合作共贏,才是最好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