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在抗美援朝戰爭決策時,毛澤東主席講:“一千條道理,一萬條道理,駁不倒我們的一條道理:我們和朝鮮都是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不能在一旁看著敵人把朝鮮滅亡了。唇亡齒寒嘛,怎能見死不救呢?另外,為了我們自己的建設也要出兵。”經過反復權衡利弊,大多數同志終于同意毛澤東的意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在1961年,中國與朝鮮簽訂了友好互助條約,條約中提出:“中國與朝鮮盡一切努力維護亞洲與世界和平,兩國盡全力予以雙方軍事和其他援助。”這是新中國唯一的一個軍事同盟條約。
中朝簽訂友好互助條約
50年代后直到現在,中國給予朝鮮持續的巨大的援助,中國為什么一直對朝保持援助? 毛澤東主席在與金日成首相談話時說道:“中華人民共和國五星紅旗上染著朝鮮烈士的鮮血。”
也就是說,入朝參戰除了地緣政治以及意識形態原因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解放戰爭期間,朝鮮曾給予中共巨大的、全方位的援助,這些援助對解放戰爭的勝利是極其重要,不可或缺的。
東北對于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1945年當中共揮師出關,爭奪東北時,蘇聯出于外交考量暫時放棄全力支持中共的打算。11月26日,當黃克誠率領蘇北的新四軍日夜兼程趕到東北后,發現部隊面對的著“無糧食、無經費、無醫藥”的窘境。
當時的東北局副書記陳云想到了尋求朝鮮的幫助,提出“借道北朝鮮,開辟水陸運輸通道,解決我物資運輸燃眉之急”的想法,事實上也這么做了。
安東市與朝鮮邊境城市新義州一江之隔,是當時安東省省會所在地。1945年11月,金日成同志就應肖華司令員邀請親自來到安東,具體聽取了蕭華的敵我形勢通報。
蕭華向金日成同志提出,在必要的時候把部隊的傷病員、軍屬和后勤部門向朝鮮境內轉移,并且有一些機關和部隊需要借道朝鮮轉移到北滿。金日成同志當即表示同意,并非常誠懇地說:“如果你們在戰斗中實在有困難,朝鮮是你們最可靠的后方。”
金日成同志親臨安東,為后來安東地區乃至整個南滿我黨政軍機關、部隊、后勤部門、部隊和家屬、傷員以及物資,及時向朝鮮境內安全轉移,奠定了堅實基礎。
金日成與姜健
1946年,國民黨軍占領了中長鐵路,沈陽至長春的主要干線后,東北我軍的糧食,煤炭,大連的食鹽,布匹和其他工業品,包括醫藥,醫療器械以及工業原料,都無法運輸供應而陷入困境,給部隊后勤補給帶來了嚴重困難。
在面臨嚴峻的形勢下,中共東北局1946年6月提出,以朝鮮作為依托隱蔽的可靠后方,使之成為我們溝通南滿和北滿關內和關外的主要走廊,經過和朝鮮方面交涉,很快得到朝鮮方面的慷慨支持。
1946年7月,中共中央東北局為了在朝鮮建立隱蔽的后方,同時也為了解決各系統駐朝辦事處統一領導問題,派遼東軍區司令員肖勁光和中共北滿分局秘書長朱理治赴朝鮮,同朝鮮黨中央和駐朝蘇軍司令部協商,在朝鮮組成辦事機構——平壤辦事處,統一負責中共對朝鮮的一切外交事務。
蕭勁光于9月回國后,朱理治留在平壤,擔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駐朝鮮全權代表,負責領導辦事處的工作。平壤辦事處對內稱“東北局駐朝鮮辦事處”(又稱“平壤辦事處”),對外則稱“平壤利民公司”。
根據陳云同志的指示,平壤辦事處的主要任務確定為:做好東北戰場傷病員的撤退、安置和戰略物資的轉移工作;借道朝鮮走廊,溝通南滿、北滿以及大連和其他根據地的物資交流,輸送人員過境;向朝鮮求援和采購作戰物資;發展中朝兩黨和兩國人民的友好合作關系,促進經濟貿易往來;協助朝鮮勞動黨做好華僑工作。
朱理治
根據需要,在南浦、新義州、滿浦和羅津這4個重要城市又設置了4個辦事分處,對外稱“平壤利民公司分公司”。4個辦事分處與平壤辦事處的任務和職能基本相同,但根據所處地理位置,工作又各有側重。
接送關內和大連轉運過境人員和物資的任務,大部由南浦辦事處完成;南滿撤退下來的傷病員及戰略物資的轉移以及溝通南北滿的運輸任務,主要由新義州辦事處和滿浦辦事處完成;糧食、食鹽、布匹和煤炭的運輸以及部分過境人員的接送任務,主要由位于東海岸的羅津辦事處完成;重要的涉外事務和商務談判,基本上集中在平壤。
1946年10月19日,10萬國民黨軍分左、中、右三路向包括安東在內的遼東解放區展開進攻。在這種情況下,安東我黨政軍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戰略轉移計劃,從容地通過朝鮮境內向長白山區根據地轉移,同時將后勤物資、家屬和傷員等轉移到朝鮮境內。
在安東戰略大轉移期間,從安東撤到朝鮮境內或者借道朝鮮向南滿和北滿轉移的單位還有很多,如由上千名待分配的干部組成的干部團、安東紡織廠、寬甸縣黨政軍機關等。據統計,在整個安東戰略大轉移期間,安東地區干部、軍隊、家屬有近10萬人撤退到朝鮮或借道朝鮮向長白山區轉移。
又比如,1946年3月1日在通化成立的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是新中國空軍的搖籃,成立不久,國民黨軍隊即向通化逼近,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決定將通化航校向北滿轉移。28架不能飛的飛機連同其他航空物資拆卸裝箱后,通過陸路轉移到朝鮮,然后借道朝鮮領土向北滿轉移。
在整個東北解放戰爭期間,除安東和通化有大批物資借道朝鮮轉移外,我軍還有大批軍用物資和貿易物資,借道朝鮮源源不斷地在南滿和北滿之間、在關內與關外之間、在國際和國內之間運進運出,有力地保障了東北與關內解放戰爭的勝利進行。
轉運物資
1946年10月,晉察冀中央局在大連設立辦事機構,目的是從東北解放區過渤海灣向華北轉運軍火,支援華北解放戰爭。這些軍火的運輸路線是,先由火車從北滿運到朝鮮東岸,再租蘇俄輪船從朝鮮運至山東煙臺;也有一部分軍火是先運到朝鮮西岸,再從南浦港裝船運回大連,然后用華東辦事處的船運到山東口岸。
東北解放戰爭期間,來自北滿、南滿、大連、山東以及香港的我方機關、部隊、學校、干部、家屬以及民主人士,紛紛借道朝鮮,形成了一股股涌動的人流,來往于各地之間。
中共很多高級干部曾借道朝鮮來往于南滿和北滿之間。如杜平曾在1946年9月底從延安赴北滿哈爾濱期間借道朝鮮;時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常委、宣傳部長兼蘇皖邊區政府主席的李一氓曾3次借道朝鮮;段子俊是隨同彭真、陳云和伍修權等人進入東北建立東北局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曾經以民主聯軍總部特派員的身份,從哈爾濱出發經圖們口岸出境,借道朝鮮從新義州出境到安東,后到達大連;張愛萍將軍1946年頭部傷病復發,組織上送他到蘇俄治療,也是借道朝鮮南浦、平壤到北滿,然后到蘇俄。
1948年春,中共中央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迅速組織起來,召開新的中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并且確定將在東北解放區的哈爾濱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
當時遭受國民黨迫害而轉移到香港的民主黨派以及無黨派民主人士,熱烈響應中共中央號召,愿意參加即將召開的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按照周恩來提出的計劃,由錢之光負責實施,通過租用蘇俄“波爾塔瓦號”輪船,把第一批民主人士沈鈞儒、譚平山、蔡廷錯、章伯鈞等從香港送到大連,再借道朝鮮,在羅津港靠岸,轉道到北滿哈爾濱。
東北局駐平壤辦事處全權代表朱理治在給中央的報告中提到:“1947年春,由安東去新義州然后沿江至滿浦再到輯安的2000人。由大連去臨江的新兵3000人,春初由大連去北滿干部2000余人,都是經朝鮮北部過境轉運分赴各地的。到1947年6月27日的統計,僅9個月來經朝鮮北部過境的人員不下2萬人。遼東地區隨來隨往者,尚不計其內。”
民主人士上岸后的合影
在四保臨江戰役發動之前,遼東軍區后勤部將整個后勤指揮機構組成前后兩個梯隊。后梯隊由安東、桓仁轉移到朝鮮的江界和滿浦,負責對原有傷員的醫療、物資保管與支援前梯隊后勤等工作。
遼東軍區后勤部彈藥庫設在朝鮮水豐、碧流、楚山、滿浦、江界、中江和國內撫松、漫江、北崗、安圖舊址、大栗子、林子頭、長白;糧秣庫設在朝鮮滿浦、江界和國內長白、十八道溝、六道溝、一道溝、林子頭、撫松、豫江等地;藥材庫設在朝鮮水豐、江界兩地;遼東軍區后勤部被服庫設在朝鮮江界;遼東軍區后勤部兵工廠設在朝鮮楚山和國內長白。
遼東軍區還在圖們和朝鮮的新義州、水豐、楚山、滿浦、中江鎮等地設有辦事處,負責后勤在朝鮮的物資保管、前送與傷員治療管理,以及與朝鮮政府的聯絡工作。
醫療救護展開醫院10所,其中三分區醫院在朝鮮慈城江口;第三后方醫院在朝鮮中江;第四后方醫院在朝鮮楚山;第五后方醫院在朝鮮江界;第七后方醫院在朝鮮水豐;第八后方醫院在朝鮮渭源。當時朝鮮不僅接納東北民主聯軍后方醫院撤至朝鮮境內,而且還直接參與幫助我方救治傷員。
日本殖民朝鮮36年,并且把朝鮮作為侵華戰爭的跳板和戰略基地,所以日軍在朝鮮建有很多軍火庫。日本投降后,這些軍火庫中的武器彈藥除一部分用于武裝朝鮮人民軍外,剩余的均被當時占領朝鮮的蘇俄紅軍看管。
物資轉移
據朝鮮內閣資料顯示:陳云和蕭勁光到朝鮮期間曾經請求朝鮮提供武器支援,金日成同志決定向東北民主聯軍提供10萬件武器裝備,并且委派中央警衛團團長姜尚浩親自押運送到中國。東北民主聯軍方面負責接收這批武器和軍事物資的是黃玉清。
此外,朝鮮還曾支援東北民主聯軍大量的朝鮮咸興興南化肥廠生產的黃色炸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周恩來總理訪問朝鮮時專門來到咸興化肥廠對此表示感謝,朝鮮則在廠區內建起了周恩來總理銅像——這是朝鮮境內唯一一座外國領導人的銅像。
有關資料顯示,在東北解放戰爭期間,朝鮮還支援了東北民主聯軍生產武器的各種原料,如銅、鉛、鋅等有色金屬,其他還有雷管、導火線、硝酸、丙酮和膠鞋等。應東北民主聯軍的要求,朝鮮還支援過水襪子、紙張和印刷材料等。
當年,東北局駐平壤辦事處首席代表朱理治在寫給中共中央的《兩年來對朝鮮外交工作總結及今后任務》中,將朝鮮支援中國東北物資綜合統計為:“配合總部及南滿來的同志向北朝鮮索取和購買的作戰物資,先后從北朝鮮獲得了2000多車皮武器彈藥。”
在東北解放戰爭期間,朝鮮除了無償向我方提供各種物資援助外,還積極同我方開展貿易。金日成同志非常重視中朝貿易,他以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的名義下達指令,朝鮮的各級機關要協力幫助與中國東北民主聯軍的貿易,要“以友誼的態度來配合”。
當時東北向朝鮮出口的主要物資是:糧食、大豆和雙鴨山的焦炭、鶴崗的煤及民用品。朝方向中國東北出口的物資主要是與軍用有關的硫酸、硝酸、甘油和炸藥等,還有無煙煤、水產品、磁鐵粉、食鹽、蘋果、海魚、棉布、碳素、工字鋼、高速工字鋼、水泥等。
運送物資
除了東北我方與朝鮮做貿易外,華北局的山東當時也與朝鮮做貿易。對整個東北解放戰爭期間,我方與朝方之間的貿易總額,學者吳戈曾經有過一個統計:我方對朝貿易輸出品總額(折合東北流通券) 2.4684億元,輸入品總額3.6526億元。
在東北解放戰爭期間,中朝雙方還本著友好合作、平等互利的原則,充分協商,先后簽訂了《鴨綠江共同航行協議》《中國使用水豐電廠電力協議》以及《兩國通郵通電》等二十幾項協定,用協議的形式保障了雙方貿易活動的長期、有序開展。
東北解放戰爭期間,生活和戰斗在東北的朝鮮人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從蘇俄哈巴羅夫斯克蘇俄遠東紅軍步兵獨立第88國際教導旅(也稱抗聯教導旅)派到東北的朝鮮人官兵,如姜信泰、樸洛權和崔光等;二是已經回國又被金日成同志派到中國東北幫助中共工作的原抗聯的朝鮮同志,如林春秋等;三是從延安和關內各地挺進到東北的朝鮮義勇軍;四是當時生活在東北的廣大朝鮮居民。
以上四部分朝鮮人很多加入了東北民主聯軍,直接參加了解放東北乃至解放全中國的戰斗。這些由朝鮮人組成的部隊,是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建立的既有國際性又有民族性的戰斗部隊。
他們立場堅定,作戰勇敢,在國共兩黨的斗爭中,很少有被國民黨策反的。朝鮮族官兵以其英勇善戰和不怕犧牲的戰斗精神,成為解放東北的骨干力量,很多朝鮮人部隊還進關南下參加了全國的解放戰爭。
1949-1950年,根據國際、國內形勢以及朝鮮黨的要求,中國決定將編制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戰斗序列中的3個朝鮮師送回國,他們分別是第156、第164和第166師。
其中,第156師是一支朝鮮人和中國人混編的部隊,朝鮮人占大多數。在參加關內解放戰爭中可謂功勛卓著,涌現出很多英雄集體和3000多名英雄人物。在江西首屆群英會上,第156師許多官兵被授予“人民英雄”稱號,其中一半以上是朝鮮族官兵。
許多朝鮮戰士在東北解放戰爭中的英雄事跡,至今仍在傳揚,如被稱為“中國的馬托洛索夫”的趙星斗,被授予“猛虎英雄”稱號的韓哲赫等。
東北我軍炮兵部隊
因此,不算其他的援助,僅在軍事層面,朝鮮就援助中共2000多節車皮軍火(有1000多車皮是朝鮮同志無償援助的),這也是10萬噸左右的軍火。加上東野在東北獲得的蘇俄的援助以及自己兵工基地的產量,不僅能支撐東野百萬大軍作戰,還有相當部分支援關內解放軍作戰。
在朝鮮的幫助下,我軍相對容易就能采購到大量戰略物資。據不完全統計,華東野戰軍僅1946年末,就通過朝鮮購買到300萬公斤炸藥、300萬根雷管和120萬米導火索,而1947年春又通過朝鮮購買了20萬公斤炸藥、200噸硝酸;山東解放區在1947年上半年就通過朝鮮購買到420噸水泥、120萬米銅線、300萬個鐵釘、100噸鉛錫、15萬雙膠鞋……這些物資對我軍前線作戰都起到很大的支援作用。
另外,還有25萬朝鮮族人民直接參加東野——即使是東野全盛時期,這個數量也占到東野總兵力的1/4。所以,東野能夠在短短3年內發展成對東北國軍壓倒性的力量,可以說朝鮮的援助功不可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