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正在改變全球汽車產業格局。
當國產車因為先進的激光雷達技術,實現了諸多智能駕駛功能時,一些國家坐不住了。
美國法院突然裁定,聲稱中國的激光雷達企業“助力中國軍方發展”,但并未拿出具體證據。
這場全球汽車產業的競爭,已經從技術層面轉向了非市場手段的較量。
激光雷達
車更像“老司機”
以前一些網友,總愛吹噓自己的車感,什么“人車合一”,甚至聽個發動機聲就知道哪兒不對勁。
可現在,真沒法吹了。
就說倒車入庫吧。
一個犄角旮旯的車位,前后就那么一巴掌的空,老司機都得探頭探腦,來回揉個兩三把。
可人家呢?屏幕上點一下“自動泊車”,方向盤自己在那兒嗖嗖地轉,一把就給塞進去。
前后左右的距離,拿尺子量都挑不出毛病。
還有在高速上,那更是神了。
定個速,它就自己跟著前車走,車道線壓根不用你管。
前面有車突然急剎,司機腳還沒踩下去,它自己“嗡”一下就減速了。
比人的反應快得多,也穩得多。
不少老司機感慨:敢情我這幾十年的經驗,還不如車里一個看不見的“幽靈”?
之所以會這樣,當然不是什么神仙鬼怪,而是車里裝上了一雙真正能“看見”的眼睛。
也就是激光雷達。
激光雷達
這玩意兒跟我們以前知道的倒車雷達,完全是兩碼事。
以前的雷達,就是個高度近視眼,只能模模糊糊地“聽”到跟前有東西,遠了、小了、快了,它都抓瞎。
可激光雷達不一樣。
它就像是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一秒鐘能往外發射幾十萬束激光。
可以把周圍兩百米內的所有東西,不管是車、是人、還是路邊的一只貓,都給你掃得一清二楚。
然后瞬間建成一個3D模型,送到汽車的大腦里。
這是什么概念?這就等于你的車不僅能看見,還能預判。
它知道那輛車要變道,也知道那個行人下一步可能會闖紅燈。
問界、小鵬、比亞迪這些國產品牌為什么能殺瘋了?
就是因為它們敢為人先,把這雙昂貴的“天眼”大規模地裝進了普通人買得起的車里。
有了它,那些聽起來很科幻的自動駕駛功能,才真正落了地,從PPT變成了馬路上的現實。
可以說,正是這雙眼睛,讓中國新能源車在全世界的賽道上,一腳油門踩到底,超車了。
中國激光雷達公司禾賽科技
遭美國記恨
我們這邊熱火朝天,大洋彼岸那頭可就有點坐不住了。
他們大概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玩了一百多年的汽車工業,怎么就在新能源這個彎道上,被一個后輩給甩開了。
眼瞅著中國的激光雷達技術越來越牛,不光自己用,連保時捷、奔馳這些歐洲大廠都開始排隊來買。
他們心里那股酸勁兒就上來了。
于是,一出荒唐戲就開演了。
美國法院突然裁定,說我們的激光雷達龍頭企業禾賽科技“敗訴”。
給的罪名更是離譜,說它“助力中國軍方發展”。
禾賽科技
你聽聽,這叫什么話?
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客戶遍布全球的民營公司,產品裝在民用車上,怎么就成了你口中的“軍事威脅”?
證據呢?拿不出來,只有一份含糊其辭的“風險備忘錄”。
這套路我們太熟了。
不就是上學的時候,那個常年考第一的學霸,突然被別人超過了。
他想的不是怎么好好學習,而是到處跟老師告狀,說你肯定是考試作弊了。
說白了,就是急了。
他們習慣了把高科技的棋盤攥在自己手里,想卡誰的脖子就卡誰的脖子。
沒想到,在這局智能汽車的新棋盤上,我們不僅沒被卡住。
反而,還在“天眼”這個關鍵位置上,率先落了子,砌起了一道他們翻不過來的墻。
看著中國的電動車出口量噌噌往上漲,看著激光雷達快要從“選配”變成“標配”,他們能不慌嗎?
那張“自由市場”的假面,就這么被自己一把扯了下來。
面對這種耍無賴的打法,我們要是還像以前那樣忍氣吞聲,那就真錯了。
如今的中國,早就不吃這一套了。
我們的回擊,不是聲嘶力竭地對罵,而是一套有章法的組合拳,打得既體面,又很疼。
第一步自然是內部的力挺。
美國法院前腳剛判,比亞迪的采購負責人后腳就公開說:“我們繼續用禾賽,不受任何干擾。”
緊接著,蔚來、理想、阿維塔這些國產品牌,訂單嘩嘩地就追加過來了。
說實話,企業的選擇,這比任何外交辭令都有用。
它告訴全世界,我們自己的產業鏈,自己人挺!
這種抱團的骨氣,是任何外部壓力都沖不垮的。
比亞迪
第二步則是把手里的牌也得亮一亮。
美西方不是要造電動車嗎?造車得用電機,電機里最關鍵的高性能磁體,離不開稀土。
不好意思,這種戰略資源,我們現在要加強管控了,出口得先問問我同不同意。
你不是怕我的激光技術嗎?那好,一些高端的激光器技術,我們也列入了出口管制清單。
商務部話說得很明白,想一邊砸我的鍋,一邊還吃我鍋里的飯?沒門兒。
這一套拳打下來,效果立竿見見影。
美國通用、福特的電動車項目,最近因為拿不到關鍵的激光雷達配件,進度一拖再拖。
他們想筑墻堵別人,結果發現是把自己困在了墻里。
這場博弈,表面上爭的是一個小小的激光雷達。
實際上,爭的是未來十年、二十年全球汽車工業的話語權。
稀土
美國為什么會落后?
他們的電動車滲透率不到我們的三分之一,芯片自給率不足15%,激光雷達更是幾乎全靠進口。
而我們呢?整個產業鏈,從研發到生產再到應用,已經徹底打通了。
一群群中國的年輕工程師,在一行行代碼、一張張圖紙里,為零點幾秒的反應速度、零點幾毫米的精度,熬紅了雙眼。
而美國呢?恐怕一下班就拋棄酒吧消遣了。
這不是簡單的勤奮和懶惰的對比。
而是一個正在全力奔跑的追趕者,和一個已經躺在功勞簿上太久的領跑者之間,最真實的寫照。
誰是真正的創新者?歷史會有答案。
國產C919大飛機
結語
你可以制裁一家公司,但你永遠無法制裁一個國家的創新浪潮。
美國現在做的,不過是把本該用來反思和追趕的時間,浪費在了抱怨和使絆子上。
而我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堅定地走下去。
那雙已經裝在千萬輛中國車上的“天眼”,看到的,是屬于我們自己的,更遠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