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不息的歲月長河中
總有一些穿透未來的重要時刻
在時間的坐標上
鐫刻下熠熠生輝的印記
在“培華”校名啟用90周年之際
帶大家重走來時路
一起了解
何來“培華”,何為“培華”
90年前的7月13日(1935年),隨著1928年成立的“西安市第一女子平民職業學校”更名為“陜西省私立培華女子初級染織科職業學校”,“培華”校名從此啟用。“培華”取黃炎培的培,中華職教社的華,意為基礎之鞏固、前途之發展,也意在突顯“培育英才、振興中華”的辦學愿景和“打好教育基礎、促進國家發展”的遠大理想。培華從一開始就與國家前途、中華命運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孕育著教育救國的紅色基因,沉淀下深刻厚重的家國情懷。
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安市教育志》中記載了學校的起源和性質
培華女職校董會章程中記錄學校名稱,“培華”,意在強調“鞏固之基礎,前途之發展”的辦學理念
今天,“培華”二字跨越時空,伴隨學校發展走過了90載春秋,是它把西安第一女子平民職業學校繼承并發展到了新時代,是它把學校與近代職業教育先驅黃炎培先生以及“中華職教社”緊密相連。它彰顯了學校與職業教育一脈相承的深厚淵源,又承載了新時代助力教育強國的偉大夢想。近百年來,培華與歷史同步、與時代同向、與祖國同行,在濃烈的家國情懷驅動中,矢志教育報國、銳意探索,形成了光榮的愛國傳統與優良的辦學基因。
教育是永不熄滅的薪火,是執著深耕的堅守,是知行合一的實踐,更是跨越時空的永恒信念。近百年來,培華人以行動為標尺,他們賦予了“培華”這個校名樸素的傳承力;以歲月為軌跡,他們賦予了“家國”這份擔當強大的感召力。
陜西省教育廳1987年2月給時任陜西省委書記白紀年、省委副書記周雅光、陜西省政府副省長林季周關于培華歷史脈絡的報告
今天,當我們站在面向百年起承轉合的重要歷史時期,回首培華人艱苦跋涉的崢嶸歲月,令人崇敬和感動的是一代代培華人把“矢志教育的家國情懷”作為共同的價值追求,以“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博大胸懷,把教育救國、愛國、報國、興國和強國的使命扛在肩上、責任印刻在心中,創造了培華昨天的輝煌和今天的成就。培華開創了陜西民辦教育的先河,用行動向人們展現了中國民辦教育百年發展的宏偉畫卷。
建校初衷體現教育救國之心
二十世紀初,中華民族工商業得到快速發展,一大批實業家希望通過“實業救國”實現富民強國夢想,在此影響下教育界人士也想改變落后的教育方式,通過“教育救國”為國家尋找救亡圖存之道。黃炎培聯合教育界、實業界人士成立了中華職業教育社,形成了“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雙手萬能 手腦并用”“敬業樂群”的職業教育思想。在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影響下,1928年2月吳云芳、梁午峰、石雨琴等人,在中華職教社的指導下籌建了陜西女子職業教育促進會,由陜西女子職業教育促進會舉辦了西安第一女子平民職業學校(平民女職是西安第一所由社會團體舉辦的初級女子職業學校)。平民女職致力于女性解放,培養女性獨立精神和謀生技能,招生的對象為失學、失業、逃荒逃難的女青年,甚至一些逃婚的婦女,不論出身、不限年齡、不分文化程度,只要愿意學習都可以成為學校的學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志叢書《陜西省志-教育志》中記載吳云芳、梁午峰、石雨琴等人舉辦了西安第一女子平民職業學校(后改名培華女子職業學校)的事跡
學校學制為半年,培養女性學習生活知識和文化知識,重點放在學習掌握生產技能上。培養的學生技能嫻熟、作品優良,學校辦學成果得到了社會的積極響應與肯定,還被評為“全國十大優良職業學校”。學校為解放女性,追求婦女平等、獨立和提升謀生技能持續貢獻力量,為處于封建勢力壓迫下的廣大婦女打開了新窗口,為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貢獻人才智慧,踐行了通過教育來實現救國夢想的理念。
抗戰辦學激發教育愛國之舉
1938年初,日軍大舉侵入中原腹地并向西推進,西安就成為了抗日的大后方。在民族危亡的關頭,培華師生以實際行動支援抗戰、保家衛國。據《陜西省省志》有關記載,培華女職學生與西安高中、第一中學、女子師范學校、樂育中學等4000余人在革命公園舉行“九一八”五周年紀念大會并游行。
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安市教育志》中記載了學校抗日活動
1937年12月至1938年上半年,學校師生以各種形式支援抗戰、抗日救國。全校師生集中力量上午上課,下午投入生產,為參戰前線制作棉被500條,縫制大衣30件。1938年5月,培華女職還騰出銷售處門面房,讓給從山西中條山抗日戰場送回的傷員臨時居住。女職的學生們還自發組織縫制了100條毛巾,精心在上面繡上“浴血抗戰”四個字,送到每個傷病員手中,激勵這些抗日將士們安心養傷,爭取早日回到戰場繼續殺敵。
培華女職抗戰時期的一頁日志記錄:“敵軍于十二月十三日攻陷南京,此恥當謹記之”
為了努力生產支援前線,培華女職還與省建設廳下屬的合作委員會商定推廣新的織布方法,指派培華畢業生郭俊英等7名學子,前往興平、咸陽、禮泉等地組織傳習所,向當地婦女傳授腳踏機器織布機的操作,以改變傳統的手工織布法,極大地提高了織布的效率和質量,推動了大后方的生產,有力地支援了前線的抗戰。培華女職用實際行動參與抗戰、保家衛國,把“家國情懷”深深地印刻在信念中、體現在行動上。
體制變革飽含教育報國之情
西安解放后,學校進入了過渡期。培華職校組織師生訂立《愛國公約》及個人執行計劃,學唱新國歌和紅色歌曲,激發愛國熱情,活躍校園生活。隨著地方政府對財經人才的急迫需要,學校堅決執行政府決定,辦學體制由私立變為公辦,先后更名為西安第一財經學校、西安市財經學校,專門為西北地區培養財經人才。
《西安市教育志》第四篇第三節(218頁)記載西安市第一財經學校的前身是培華職業學校
《西安市教育志》第500頁記載西安第一財經學校與第二財經學校合并為西安市財經學校
學校改制后,全體師生滿懷激情投入到國家交給的光榮任務中,全身心提升教學質量,培養綜合素質過硬、專業基礎扎實的財經人才。經過幾年的培養,西北地區財經人才缺乏得到極大緩解,并逐步飽和。
1956年7月,西安市財經學校向西安市教育局報告,準備遷往東北長春。報告中記錄遷校原因為“上級指示”
隨后學校又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集體遷往東北,組建國家統計局長春統計學校。無論是更名為西安市財經學校還是遷往東北,培華先輩們總是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服務國家需要、聽從政府安排,以國家利益與大局為重,在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這一時期學校還積極參加政治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為黨為國效力教育,一心一意為新中國培養財經管理人才,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貢獻了全部力量。這種心懷家國、情系教育的執著無不體現了愛國之情。
《長春民盟六十年史錄》記錄了姜維之校長擔任國家統計局長春統計學校副校長
恢復重建延續教育興國之夢
改革開放初期,為了振興陜西,增加女性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培養更多的女性人才,充分發揮婦女在“四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和對陜西省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中的“半邊天”作用,在姜維之老校長等著名教育人士的努力下,西安培華女子大學恢復成立。
培華女大招生對象從參加當年高考的女青年中擇優錄取,這一抉擇為國家建設快出人才、多出人才開辟了一條獨特路徑。培華女大讓女性有更多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時,進而也讓更多女知識青年得到了更多就業機會,為培養時代所需的女工程師、女經濟學家、女文學家、女醫師、女法官等做出貢獻。培華女大的恢復成立也是促進教育綜合發展、人才多元培養的重要探索與實踐,培華女大成為新形勢下全國最早實踐黨的“多層次、多形式辦學”政策的第一批學校,拉開了陜西民辦高等教育的大幕。
培華女大還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與支持。原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習仲勛同志還寄語培華“辦了個女子大學是一件很好的事”還說到“不論辦什么事情,首先要考慮到國家、考慮到黨”,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西安培華女子大學”校名。培華女大的恢復成立為西安以及陜西的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進一步使培華女性教育基因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更為重要的是賡續和傳承了培華教育興國之夢。
中共西安市委1985年第76期《工作動態》刊發習仲勛同志接見培華女大校領導
本科教育聚焦教育強國之志
培華始終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把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奉獻社會轉化為“服務西部地區發展、服務基層建設大局”的自覺行動。姜維之老校長高瞻遠矚謀劃升格本科,在社會各界關心和支持以及培華人的辛勤努力下,2003年經教育部批準升格為西部十二省市區第一所民辦本科高校,更名為西安培華學院。更名前后的培華緊盯西部大開發戰略,及時啟動了“本科專業創新工程”,重點加強西部建設所需專業建設,有針對性地為西部大開發培育、培養、儲備急需人才,為實施本科教育、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帶來“創”出了一條新路。
進入新時期的培華,注重自身發展以更好地服務教育強國戰略。姜波理事長提出以應用型課程建設為抓手,以“六個一”工程為實施路徑,推動產科教深度融合、產學研一體化應用。吸納企(行)業全方位、全過程參與學科專業建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和績效評價,堅持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契合產業結構調整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應用技術型人才,走出一條符合應用型高校服務教育強國戰略的培華模式。
弦歌百年鑄輝煌,闊步新程譜新
百年風雨兼程,恰如長河奔涌,越過重巒、踏平坎坷、終成通途。培華堅持逐光而動、向新而行,以奮斗致敬歷史,用勝利再鑄榮光,用實干實績鋪展出“政府放心、社會滿意、家長信賴、學生認可”辦學治校和人才培養生動畫卷。當下,“十四五”規劃即將圓滿收官、“十五五”又將謀劃新篇。姜波理事長站在百年歷史交匯處、時代發展潮流中,提出“申碩工程”新目標,這標志著培華辦學層次和人才培養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培華因“申碩工程”再次站在新的歷史關口,又將踏上充滿光榮與夢想的遠征。以職教火種找尋救國之道、于戰火淬煉堅守使命擔當、用體制變革鍛造紅色信仰、借恢復重建再續教育血脈、憑改革創新引領時代新人的百年培華一定會以自身的戰略確定性,從容應對好未來挑戰的不確定性,走出一條有培華特色的高水平民辦大學之路。
培華從歷史深處走來,見證了培育英才的艱辛與執著;向著光明未來奔去,擔當起振興中華的使命與榮光。我們堅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全體培華人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賡續優良傳統、激揚家國情懷,持續深化辦學模式、優化管理體制、提升辦學層次、完善保障機制改革,聚力攻堅沖刺申碩,以保持歸零的心態、守正創新的姿態、奮發有為的狀態,把握機遇、乘勢而上,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強國新征程上,跑出加速度、干出新成效,以優異成績喜迎建校百年華誕,奮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作者:培煊平 西安培華學院評論員,主要是圍繞學校重要工作或者重大活動發表系列評論文章。旨在解讀內涵、明確方向、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