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收縮性政策出臺時,都得配上兜底性的搶救措施,就像企業裁員必須給 N+1 補償一樣。
當前推進的供給側改革 2.0 也是這個道理 —— 比如某個行業原本有十家公司,通過環保、能耗、技術等指標篩選后,可能只留下 1 到 2 家頭部企業。
這些頭部企業盈利后,會擴大生產、增加就業,最終拉動需求增長。
這種模式比單純靠 "撒錢" 刺激消費更可持續,畢竟補貼一停,短期拉動的需求就可能回落,而且我們從不支持 "養懶人"。
要把十家公司整合到只剩兩家,政策兜底就得跟上。
據測算,這次財政直接用于失業保險和社保補貼的支出,大概在 1100 億到 1300 億元,規模僅次于疫情期間的穩崗補貼 —— 要知道疫情對經濟的沖擊有多大,就能明白這次兜底政策的力度。
具體措施包括支持企業穩崗、提高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比例、允許困難企業緩繳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的單位繳費部分,而且緩繳期間不收滯納金。
這些政策主要針對有工作、繳納社保的群體,他們至少有穩定就業的基礎,未來找工作也相對容易。
但問題來了,全國有 10 億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5.3 億人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3.7 億人有職工醫保,9.4 億人參加城鄉居民社保,還有不少人既沒交職工社保,甚至連社保都沒買。
這些人怎么辦?總不能讓他們像 "三和大神" 一樣漂泊,社會也容納不下上千萬甚至上億沒保障的群體,他們的吃飯問題必須解決。
這時候,就需要一些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站出來,用市場化手段填補政策覆蓋不到的角落。
最近外賣平臺的 "補貼大戰" 就是個例子。表面看,成熟的外賣市場總量固定,巨頭們沒必要再打價格戰,但背后其實有更深層的考量。
比如某平臺創始人從低谷重回公眾視野,甚至擔任重要論壇主席,這背后或許是企業通過承擔社會責任換取發展機會。
三家參與的平臺加起來投入了 1200 億,剛好和前面提到的 1200 億穩崗補貼形成呼應—— 一邊保障有社保群體的穩定,一邊解決沒社保群體的吃飯問題。
對普通人來說,只要愿意跑外賣,多勞多得是肯定的,這就為沒穩定工作的人提供了生計來源。
這種模式被戲稱為 "特色零元購",但和國外那種街頭搶奪完全不同。
國內是通過發放優惠券、低價補貼,讓低收入群體把精力放在 "搶券吃飯" 上,先解決溫飽這個微觀問題。
一杯 1 塊錢的奶茶、一份優惠的雞排飯,看似小事,卻能讓大家在滿足基本需求后,減少對宏觀環境的焦慮。
數據顯示,參與的三家平臺中,兩家各投入 500 億,另一家投入 200 億,總共 1200 億的規模,剛好對應政策兜底的資金量,形成了 "政策保穩定、企業補缺口" 的互補。
從效果看,這種模式實現了多方共贏:沒社保的人能低價吃飯,失業者能通過跑外賣掙錢,有過爭議的企業通過承擔社會責任 "上岸",社會穩定性也得到保障。
這背后其實是一套精密的組合拳 —— 政策解決制度內的問題,企業填補市場外的空白,既推進了改革,又兜住了底線。
比起國外某些地方 "900 美元以下搶奪不犯法" 的無奈,我們用更溫和的方式解決了民生痛點:三份雞排飯、幾杯奶茶、一局游戲,看似簡單的滿足,卻實實在在穩住了基層的民生根基。
說到底,無論是供給側改革的產業整合,還是企業參與的民生補貼,核心都是讓發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所有人。
頭部企業盈利后擴大就業,政策兜底保障基本生活,企業發揮優勢填補空白,多方合力之下,既避免了改革中的陣痛擴散,又為普通人提供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這或許就是特殊發展階段里,政策智慧與市場力量結合的生動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