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參加工作、22歲退休”的荒誕履歷順利“合法退休”,累計領取養老金69萬元——國家審計署在《國務院關于2024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中披露了相關案例,牽出全國范圍內出現大規模養老金被違規套取挪用問題,涉及金額高達414.08億元。
養老金淪為“提款機”?25省兩萬余人違規冒領5.19億元。
此次審計結果堪稱驚心動魄。國家審計署指出,全國25個省份共發現2.83萬名職工通過提供虛假病歷、篡改檔案等方式違規提前退休,騙取養老金總額超5.19億元。其中一些極端案例已遠超常識認知,讓人瞠目。
最為引發輿論集火的是山西蒲縣疾控中心一名職工,其人事檔案被查出多達14處關鍵信息被涂改,憑空“制造”出“1983年出生、1984年參加工作、2005年退休”的履歷,以“因病退休”的名義順利通過層層審批。20年來,該職工不僅每月按時領取養老金,總額近69萬元,還在另一單位繼續領取工資收入,實現“雙重進賬”。
網友調侃:“HR最愛的‘出生20年工齡20年’的人終于被我們見到了。”、“有的人出生就在羅馬,有的人出生就是牛馬,以前我是不信的,直到……”
但笑聲背后,是監管機制的整體失守與制度公信的塌陷。
審計報告勾畫“養老金騙局地圖” 多省深陷“挪用-騙保”系統性風險。
審計署的報告不僅揭露多個個案,還釋放出社保領域更深層次的系統性危機:
挪用問題嚴重:13省挪用城鄉居民養老金高達406億元,部分資金被用于財政“兜底”、政府償債等非養老用途;
詐騙產業化:黑龍江哈爾濱一中介機構行賄4名公職人員,為271名不符合條件者非法辦理參保,造成養老金損失1.15億元,詐騙操作全面專業化、組織化;
監管機制形同虛設:“1歲工作22歲退休”沒有被任何審批環節識別出漏洞,反映出檔案管理失真、跨部門信息孤島、身份證明與待遇資格核查缺失等結構性問題;
惡性代際不公:69萬元養老金的虛假支出相當于一名農村老人287年的基礎養老金份額,需要300余位年輕職工一整年的社保繳費進行填補。
四大漏洞暴露:技術滯后、制度殘缺、查錯乏力、追責缺口
隨著調查逐步深入,這場“養老金騙局”背后的四大危機愈發突出:
紙質檔案易篡改:縣級社保機構中仍有近八成依賴紙質檔案流轉,部分檔案篡改痕跡明顯,卻因監管疏漏長期未被發現;
多系統“數據黑箱”:戶籍、公安、人社信息系統未能實現互聯互通,關鍵信息如出生時間、就業年限可輕易被篡改;
審批僅認“章”不認人:從單位到人社部門三級審核制度形同虛設,邏輯矛盾,如“工齡大于年齡”等關鍵數據未被識別;
地方“小政策”沖突:22個省未及時清理與國家政策不一致的福利項目,隱性支持虛假待遇,有的省份單在“取暖費”等16項支出上就花費167億元。
后續整改已啟動:技術賦能、問責追責、專項治理三箭齊發
面對輿論壓力與現實挑戰,各地迅速啟動整改措施:
提升信息透明與不可篡改性:山西臨汾48小時內啟動社保檔案區塊鏈溯源,把出生證明等12類信息上鏈存證;
智能化糾錯預警系統:如廣東已試點基于AI的社保審核邏輯模型,能自動識別如“工齡>年齡”等邏輯錯誤;
強化問責和職業禁入機制:對所有參與偽造及審批失職人員,啟動全過程追責機制,湖南更建立“中介黑名單制度”,永久禁入相關業務;
國家層面專項治理行動已啟動:包括清理“小政策”福利漏洞、整合央地監管資源、建立中央調劑金應急機制等一攬子措施。
從“1歲上班者”荒誕經歷到400億養老金流失,這場觸目驚心的風暴不僅撕裂了養老金制度的安全線,也動搖了代際公平的道德支柱。
養老金,是國家向勞動者作出的莊重承諾,是個體在暮年對社會信任的最后一搏。任由制度形同虛設,便意味著“養命錢”成為少數人掠奪的工具,公民對未來的安全感正經受前所未有的挑戰。
此刻重建信任刻不容緩,需要以“懲”、“防”、“管”三管齊下,以技術筑防線,以制度堵漏洞,以公示促監管,讓每一份繳納都物有所歸,讓每一分福利都回歸于真正需要它的群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