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近日,筆者在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河莊坪鎮的幾所中小學校調研發現,這里開展的體育活動不止于跑跳投擲。陽光大課間,跑操、廣播操、體能操輪番進行;社團活動時,孩子們在足球場上追逐,在籃球架下跳躍;最動人的莫過于腰鼓與秧歌鼓——那是將陜北傳統文化融入體育教育的特別嘗試。在這里,《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中提出的“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不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充滿生氣的日常。
腰鼓、秧歌鼓,從黃土高原的沃土中孕育而生。孩子們手握紅綢鼓槌,在操場上激蕩起鏗鏘節奏。這鼓點敲出了汗水與活力,更敲開了連接千年文脈的通道。與城市學校標準化的體育課程不同,這種充滿鄉土味的體育形式,源自本土生活,帶著泥土的芬芳。孩子們從小耳濡目染,自然樂于投入其中。
放眼全國,各地都有極具特色的鄉土體育資源。寧夏的木球,相傳由放羊娃們玩的“打籃子”“趕毛球”演變而來。40米長、25米寬的場地上,隊員們用擊球板傳、接、運、搶,動靜間盡顯運動魅力。內蒙古的布魯,原是牧民狩獵工具,如今成了拋投競技的樂趣,一揮臂、一投擲,皆是草原兒女的豪情。廣東的舞獅,在喧天的鑼鼓聲中騰躍翻滾,一招一式都透著嶺南民俗的精氣神。
這些鄉土資源,就像散落民間的珍珠,一旦融進體育教育的脈絡里,便能煥發出新的光彩。從學生成長的角度看,它讓體育鍛煉多了點鄉土溫度——在這些特色項目里,孩子們既練就了好身板,又加深了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對學校教育而言,它跳出了標準化場地和設施的束縛,立足本土挖掘特色,開辟體育育人的新天地。于鄉村發展,它為文化傳承續上了新火種,當年輕一代在校園里熟悉并愛上這些項目,文化的血脈便有了接續的力量,鄉村振興也增添了更多可能。
當然,推動鄉土體育項目在鄉鎮學校普及并非易事。首先,要解決師資問題,可對現有體育教師進行培訓,或邀請民間藝人走進校園,擔任兼職教師。其次,要完善相關配套設施,雖然鄉土體育項目對場地要求相對較低,但仍需一些基本器材和安全保障措施。最后,要形成常態化教學和活動機制,將鄉土體育項目納入學校體育課程體系,定期舉辦“村味”賽事,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健康中國與鄉土中國血脈相通。讓“每天鍛煉2小時”多些鄉土味,不只是讓運動更有趣,更是讓鄉村孩子在每日揮汗中,既練就強健體魄,又扎下文化之根。當充滿鄉土味的鼓點、球影、舞姿融入日常鍛煉,這份獨特的滋養,將成為孩子們成長的力量,也讓鄉村煥發更蓬勃的生機。
直面健康熱點
分享真知灼見
文:秦明睿(媒體人)
編輯: 楊真宇
校對:馬楊
審核: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