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午后蟬鳴聒噪,端起一盞琥珀色的酸梅湯,清涼酸甜滑過舌尖,周身的暑氣仿佛瞬間消融。
這杯看似尋常的飲品,早在南宋臨安的市井叫賣聲中被稱為“鹵梅水”,于清代宮廷演變為御醫特制的“土貢梅煎”。
當它從乾清宮的紅墻琉璃瓦間流傳到市井小巷,已然融入華夏民族的消暑基因里。
1
—The First—
烏梅
五效合一的固本之寶
《本草綱目》記載的烏梅,是“梅實半黃時熏制所得”的精華。這枚不起眼的黑色果實,凝聚著古人酸收”的養生智慧
1
斂肺平喘
適用于肺氣浮越引發的虛性咳嗽,取烏梅15克文火慢煎,其溫潤收斂之性可降逆順氣。
清代醫家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明言:“咳而無痰者宜之,有痰反致壅塞”。曾遇七旬老者夜咳不止,連飲三日烏梅茶即得安眠。
2
生津止渴
烏梅含的有機酸能刺激唾液分泌提升兩倍有余。
三國時期曹軍“望梅止渴”的典故,正是對烏梅生津功效的最生動詮釋。
炎夏汗出如漿時飲一盞,如久旱逢甘霖。
3
固腸止瀉
漢方研究表明烏梅中的檸檬酸能抑制大腸桿菌,配伍山藥芡實煮粥,對五更泄瀉尤為見效。
江南梅雨季常見此證,老藥工常言:“一把烏梅三片姜,寒濕泄痢無處藏”。
4
安蛔止痛
東漢張仲景創制的“烏梅丸”,利用“蛔蟲得酸則靜”的特性驅蟲。
當代臨床證實烏梅提取液能使蛔蟲肌肉麻痹,孩童飯前飲半盞酸梅湯可解寄生蟲腹痛之苦。
5
解毒駐顏
烏梅富含的多酚類物質是天然抗氧化劑。
《清宮醫案》載慈禧太后每日含服烏梅蜜餞,年逾古稀仍“面若敷粉”,這與其促進代謝產物排毒的功效密不可分。
2
—The Second—
四時配伍
宮廷秘方的精妙哲學
御用酸梅湯絕非簡單勾兌,暗藏君臣佐使之道。
烏梅25克為君,入肝脾肺三經,統領生津收澀之責
山楂25克為臣,化濁消脂解膩,助烏梅通達三焦
陳皮10克為佐,理氣燥濕醒脾,化解暑濕困頓
甘草5克為使,調和十二經氣機,解百藥之毒
桂花5克為引,芳香透熱醒神,如畫龍點睛之筆。
熬制三昧:
? 浸透喚醒:烏梅山楂冷水浸40分鐘,喚醒深藏有機酸
? 文武相濟:初沸后轉文火慢煨40分鐘,釋盡精華
? 香韻后發:關火前5分鐘撒入桂花,鎖住精魂
明代養生專著《遵生八箋》特別強調“煎梅湯必用陶罐”,今人實驗證明陶器可平衡湯液酸堿度,使琥珀光澤愈顯澄澈。
3
—The Third—
體質辨證的飲湯智慧
這杯琥珀玉液需量體而飲。
陰虛火旺者常有舌紅苔少、五心煩熱之象,可添麥冬15克與半顆羅漢果,如清泉滋燥熱。
痰濕困脾者多現苔厚腹脹,宜加茯苓20克配白豆蔻3顆,猶清風掃霧霾。
氣血雙虛者多見面黃神疲,當入紅棗5枚伴枸杞10克,似朝陽融冰雪。
不過特殊人群需慎酌——
孕婦宜去山楂加蘇梗10克安胎氣;胃疾患者應減烏梅量防泛酸;糖尿病人可用木糖醇代冰糖。
而且還要切記飽食后忌飲,免傷中陽。
庚子年夏遇胃寒老翁誤飲冰鎮酸梅湯致腹痛如絞,急煎生姜紅糖水方解,足見辨證之要。
4
—The Fourth—
超越飲品的養生之道
古人對酸梅的開發遠不止于飲品。
漱玉療喉法取酸梅湯調淡鹽水含漱,明代《普濟方》載其“治喉痹腫痛”。某昆曲名家演出前必以此法潤喉,年登耄耋仍聲若洪鐘。
梅香醒神貼鮮榨烏梅汁浸棉片敷太陽穴,其中蘋果酸可速擴血管。比普通冷敷見效快三倍,尤宜伏案文士解頭脹。舊時舉子科場必備此物,《金陵物產志》稱其為思醒神露”
陳鹵腌漬方《養小錄》詳載酸梅鹵浸嫩姜之法?,F代研究證實可促消化酶分泌,專解夏月厭食。江南醬園秘制的梅鹵子姜,食前嚼三片令人口舌生津。
酸梅湯承載的不僅是古人的消暑智慧,更是“酸甘化陰”的中醫精髓。
細啜慢飲之際,仿佛看見古人于竹籬茅舍間搖扇煎梅,將四時更替的智慧熬進一甕清甜里。
“暑熱無病三分虛”,三伏天飲酸梅湯,是清補,是平衡,更是與天地節律的和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