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不炒菜,只有中國人炒菜,美國教授直言:
中國人還活在原始時代!中國人炒菜時油煙滾滾的樣子,簡直像是原始人!
這話不僅讓中國網友炸毛,連不少天天光顧中餐館的外國人都忍不住回懟。
但是一個問題來了:為什么同樣是做飯,中國廚房總飄著炒菜香,歐美廚房卻常見烤箱和燉鍋?
故事得從燃料說起。中世紀的歐洲,老百姓想燒火做飯可不容易。那時森林多掌握在貴族手里,普通人要砍根柴得偷偷摸摸,燃料貴得像黃金。
為了省柴,大家只能把肉、菜丟進陶罐,用小火咕嘟咕嘟燉上大半天。這樣既能讓粗糙的牛羊肉變軟,又能靠慢火省燃料。
久而久之,燉煮成了歐洲人的拿手好戲,連廚具都跟著進化了。厚重的平底鍋、密封的陶罐,全部是為了慢煮量身定做的。
而中國古代的廚房呢?不管是南方的柴火灶,還是北方的煤爐,火力都旺得很,添把柴就能讓鍋底瞬間升溫。
再配上輕便的圓底鐵鍋,廚師顛勺時食材能均勻受熱,三五分鐘就能搞定一餐。
中國廚師炒一盤菜,火候要精準到“秒”:炒青菜得大火快翻,不然就軟塌塌;炒肉片要先滑油,才能外香里嫩。
光是“顛勺”這門手藝,就得練上幾年才能掌握。
這種“猛火快炒”的智慧,跟中國的農耕生活分不開。農忙時大家哪有時間慢慢燉?快速做好飯菜,才能趕緊下地干活。
食材差異也悄悄改變了烹飪方向。中國土地上長出來的青菜、豆芽、竹筍,水分足、質地脆,扔進熱油里翻兩下就熟,既保住了脆嫩口感,又鎖住了營養。
可歐洲傳統食材完全不同。中世紀的肉大多是粗糙的牛羊肉,不燉上幾小時根本咬不動。蔬菜也都是根莖類,適合慢煮保溫。
再加上后來面包文化興起,烤箱成了歐美廚房的標配,烤面包、烤烤肉比炒菜更順手,自然就沒有了炒菜的立足之地。
不過要說歐美完全沒有“炒”的影子也不對。法國廚師會用平底鍋“淺炒”蘑菇,意大利人會慢慢炒香洋蔥,用來做醬汁基底。
但這些“炒”更像烹飪中的小步驟,火候遠沒有中國炒菜那么“猛”。
有意思的是,炒菜恰恰適配了現代快節奏生活。早上起床,五分鐘炒個雞蛋炒飯;晚上下班,十分鐘搞定一葷一素,這樣高效又美味的做飯方式,在忙碌的都市里簡直是剛需。
反觀歐美,烤只火雞要提前腌、再烤幾小時,燉鍋湯得守著灶臺慢熬,要是說便捷性,炒菜可比這些方式先進多了。
如今,中餐已經流行于很多國家,像紐約唐人街的宮保雞丁、倫敦街頭的魚香肉絲等。連不少外國人都學著用圓底鍋,嘗試炒出屬于自己的中餐味道。
其實,做飯根本就不存在那個教授說的“先進”“原始”之分,在中國的炒菜里,藏著農耕文明的生存智慧;在歐美的烘焙燉煮中,寫著他們適應環境的生活哲學。
就像有人愛炒菜的鍋氣,有人愛烤面包的麥香,每種烹飪方式都是人類適應自然、創造生活的結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