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對工科的戰略布局持續深化,作為支撐高精端技術突破的“骨架”,工科不僅是芯片制造、航空發動機、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卡脖子”領域技術創新的載體,更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國力競爭的源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適配當下復合型工科人才的迫切需要,依托自身在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領域的積累,在天目湖校區設立牧星學院,其專業設置與我國高精端科技領域的核心需求深度綁定。
電子信息類、光電信息材料與器件、微電子科學與工程等專業為航空電子系統、航天器通信設備提供底層技術支撐,是保障飛行器 “神經中樞” 高效運轉的基礎。
材料科學與工程、增材制造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等專業直接對接特種材料研發、3D 打印構件制造等 “卡脖子” 技術領域,推動高端制造工藝突破。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 “信息與計算科學 + 人工智能” 雙學位項目等,可為無人機集群控制、智能飛行控制系統開發輸送算法人才,讓 “機器自主決策” 從概念落地為現實。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專業是導彈、航天器精準導航的 “核心密碼”,支撐著國防科技領域的精準打擊能力;而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低空技術與工程等專業,則直接服務于低空經濟產業爆發,推動無人機物流、低空交通管理等前沿應用場景的實現。
2025年,牧星學院提供3000多個招生名額,通過打破學科壁壘、強化交叉融合,讓這些與高精端技術緊密相關的專業形成育人合力,為前沿領域培育既懂技術原理又能跨界創新的后備力量。
為讓這些與高精端科技緊密關聯的專業形成育人合力,牧星學院按照“學科相近、交叉融合” 原則設立4個書院,精準對接不同學科群,以大類培養作為基礎策略,面向大一、大二學生實施,新生入學后先不細分專業,而是統一學習基礎數理課程。這種 “寬口徑” 培養避免了過早局限于單一技術領域的弊端,讓學生在后續深耕某一科技方向時,具備跨學科解決復雜問題的潛力。
靈活的分流機制則為學生匹配高精端領域的興趣方向提供了空間。大一結束可自主選擇書院,大二結束在書院內挑選專業,整個過程不設績點、排名限制,僅以學生個人興趣和能力潛質為依據。 “興趣驅動” 的選擇,讓人才與高精端領域的匹配度更精準,對學生能動性的發揮亦是極大的激勵。
創新教育的強化,更是直接對接高精端領域對實踐創新的需求。牧星學院搭建了智能硬件實驗室、航空仿真工作室、數字創意工坊等跨學科平臺,并設置專屬科創計劃,重點支持學生參與無人機集群控制、航空電子系統等方向的研究,與高精端科技的前沿探索高度契合。另有“三創” 節、項目路演等活動,邀請專家學者、企業家與學生互動,讓學生在校園內就能觸摸到科技產業的真實需求,將課堂知識轉化為技術創新的萌芽。
“雙院協同” 機制則為高精端領域人才提供了“大師領航”的成長環境——牧星學院選聘的院長與名譽院長既是學術上的“一把手”,也是參與C919大型客機、北斗三號衛星、“直10”“直19”武裝直升機、“嫦娥”系列探測器等國家級重大科技項目的總設計師,他們的前沿視野直接指引學生的研究方向,將細分領域的技術進展融入日常教學,讓學生在低年級就能感受到高精端科技的魅力與挑戰。
“一站式” 育人服務則為學生專注科技探索掃清了障礙。8000平方米的社區空間,涵蓋科創實踐、學業輔導等功能,讓技術討論、實驗設計可隨時開展;1500平方米的事務服務中心整合200余項業務,減少行政流程對學習時間的占用。
這種 “服務到身邊” 的模式,讓學生能將更多精力投入到高精端領域的知識鉆研與實踐探索中。
這些專業與培養模式的結合,正在搭建一條從基礎學習到高精端領域創新的 “直通車”。學生既能在寬基礎中找到科技探索的興趣點,又能在靈活選擇中鎖定方向,更能在實踐與大師引領中積累突破的底氣,為高精端科技領域的持續發展注入更多“牧星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