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0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遺孀安倍昭惠在社交平臺發布了一張掃墓照片。照片里她嘴角上揚的表情,瞬間點燃了日本網友的情緒火藥桶。
可中國網友卻疑惑另一件事,安倍晉三的墓地上,刻有五個中國漢字。要知道,他生前如何否認中日之間的歷史仍被國人歷歷在目,為何死后卻變了態度。
其中原因,卻令國人們自豪不已……
漢字東渡的千年旅程
把時間軸拉回公元三世紀,第一批漢字典籍通過朝鮮半島登陸日本列島,這場跨越海洋的文化嫁接就已開始。
福岡縣志賀島出土的“漢委奴國王”金印,訴說著公元57年漢光武帝賜印的往事,而奈良古墓里的中平銘大刀,刀身鐫刻的“百練清剛”四字,則是184年東漢工匠的手筆。
畢竟當時島國還掙扎在“結繩記事”的舊文明中,自然對這些中文字符喜愛有加,一度成為日本貴族爭相收藏的身份徽章。
遣唐使們帶回的不僅是絲綢瓷器,更是整個漢字文明的知識體系,像《論語》如同種子落入沃土,逐漸長成日文的主干,尤其是飛鳥時代,遣唐使們從長安帶回《千字文》和佛經,讓漢字瞬間成為知識界的硬通貨。
日本慶云四年(公元707年),有人抄寫唐代詩人王勃的詩集,連武則天創造的“天”“月”新字都原樣摹寫。
不過,日本人的學習方式頗為實用主義,把“郡”字砍掉右耳變成“ヌ”,將“波”字拆解為“ハ”和“ナ”。江戶時期儒者荻生徂徠稱:“和漢混淆文中,和文為藤蔓,漢文為巨樹。”
換句話說,日文就是簡寫的中文。
明治初年東京街頭,甚至上演過轟轟烈烈的“廢字廢漢運動”,激進改革者鼓吹全盤假名化,文部大臣森有禮更是主張用英語替代日語。
1945年美軍占領后,美國教育使節團更是提交報告建議:“廢止復雜漢字利于民主化進程。”隨后試圖全面推行羅馬字。
但是,這些“去漢字化”浪潮最后幾乎都無果而終。現代日語七成正式文書仍含漢字,而且,日本每年超200萬人參加漢字檢定考試,手機短信中三分之二夾雜漢字,年輕人甚至為發短信“拼命學漢字”。
在表音文字泛濫的數字時代,漢字在日本的地位反而更加穩固。這是因為,漢字在日語中還起到了“語言防撞”的作用。
例如“科學(かがく)”與“化學(かがく)”讀音相同卻字義迥異,若一份嚴謹的合同若全用假名書寫,法律效力都可能存疑,所以漢字意義,就是為了防止這類情況的出現。
而安倍晉三的墓碑上有中國漢字,則更特殊一點!
墓碑上的政治傳承
安倍家族墓園里,安倍晉三的墓碑與父親安倍晉太郎、祖父安倍寬比鄰而居,三代人名字皆以漢字銘刻。
更顯赫的是毗鄰的岸家墓園,安倍的外祖父岸信介,是日本侵華戰爭中的甲級戰犯嫌犯,后任首相,而小外公佐藤榮作事日本任期最長首相。
而選擇山口縣長門市作為安息地,暗含落葉歸根的執念。
雖然安倍生于東京,但山口縣是他的選舉“票倉”,更是家族血脈源頭。其墓穴僅三層大理石壘砌,面積甚至不如富商巨賈,卻因“與父祖同眠”獲得精神上的豐盈。
這種樸素恰與“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的歸宿呼應。
那位締造產業帝國的老人,遺囑要求歸葬和歌山鄉下無名墓穴,石碑只刻“松下家”三字。
而日本在喪葬中使用中國漢字,源自佛教東傳的千年浸潤,神道教掌管婚慶誕禮,佛教則壟斷了死亡敘事,而寺院住持賜予的“戒名”(死后法號)必以漢字書寫,超度經文也承襲唐代梵唄。
安倍葬禮所在的東京增上寺,正是德川家康欽定的菩提寺,殿宇梁柱布滿漢字匾額。
也就是說,在日本大家族的集體意識里,漢字墓碑是聯結血緣的臍帶。
與日本一樣,韓國身份證堅持標注漢字姓名以防混淆,越南文廟的進士碑林成為世界遺產,可以說,中國漢字的實用功能早已升華為文明符號。
但是,日本使用中國漢字,卻不愿意承認那段作為我國藩屬國的歷史事實,連帶著否認侵華罪行,這是無法被中國所接受的!
日本若想獲得真正的大國尊嚴,首先需要在精神層面完成歷史清算、正視歷史,否則只會阻礙區域和解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