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社會,各行各業都可謂是競爭激烈,內卷現象頻出。
經濟負擔也毫無疑問地成為了各類社會問題的根源之一,而面對這樣的氛圍,年輕人們自有其應對之策:
躺平擺爛,用微薄的收入維持基本的生活需求。
收入不足,家庭婚姻育兒的成本從何而來?
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董克用這樣說:“年輕人收入永遠不足,這是一個正?,F象,他們要是足了,就不奮斗了。”
此番言論一出,立刻引得無數網友熱議。
有人說:“年輕人收入不足、中年人收入不足、老年人收入不足,難道一輩子都得奮斗嗎?”
又有人駁斥說:“收入足了就不奮斗了嗎?福布斯排行榜上的人都在家閑著?”
是啊,收入足與不足,如何來定義呢?人生該奮斗與不該奮斗,又是誰成為了背后推手呢?
年輕人或許從來不缺奮斗的勇氣,生活的內在意義也絕不止“收入”這一條評價標準。
時代造就了這一代的年輕人,年輕人們就要順應著這個時代的潮流,沖破他人的期望和評判,去追求自己心中所認為的最好的生活。
奮斗意義的逐步消解
奮斗與否,對于一個普通人的人生來說,真的是一件貫穿始終的大事嗎?
2023年發布的《社會心態藍皮書: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對600多名居民的社會心態做出了調查分析。
按照出生年代劃分,60后大多相信奮斗就會有回報;
其中奮斗信念較強的高分組占據了全部人數的62.96%,而70后奮斗信念較強的高分組占據了61.32%。
這個數字到了90后這一代人身上就開始顯著下滑;
90后及以后的青年人中,明確相信奮斗就會有回報的人僅占47.32%,余下的是保持中立態度和明確反對的。
我們可以窺見,奮斗的意義似乎正在年輕人的心中慢慢消解了。
不談別的,就說2025年剛剛結束的高考。
河南省這個全國聞名的高考人數大省,今年的報考數量依然蟬聯全國第一;
但與之相對的是極低的本科上線率(33.7%),歷史類本科線高達471分,物理類本科線427分。
而在這些分數線是最低的劃分檔次,如果想要上一個差不多的本科學校,實際上要比分數線高出幾十分才可以。
而在高分段之中,競爭更是激烈,700分以上的天才,今年出現了108人,但他們中有一些仍然無緣清北。
分數“通貨膨脹”、考研考公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畢業即失業……
于是在當今時代,“奮斗”二字的意義也被重新改寫;
年輕人們奮斗的動力早就不是為了簡單的收入和物質條件,多得是人想要快點攢錢,然后提前進入混吃等死的養老生活。
收入和欲望如何平衡
面對社會上很多類似于“給年輕人高工資是害了他們”“工資高容易陷入享樂主義”“年輕人收入低是正常的”的這樣的觀點;
著名經濟學研究者朱少平教授說:
“高工資才能調動年輕人的積極性,如果低工資反而成為了正常,那努力就沒有意義了,積極性就會大幅下降了?!?br/>
回看我們開頭拋出的問題,似乎沒人能夠能夠為“不足”去下一個普遍性的定義。
普通人的滿足,落不到什么奢侈品和消費主義身上,他們的滿足落在了:我干了三千塊錢的活,拿三千塊錢的工資。
如果我能干兩千的活,拿五千的工資,那自然更好;但我現在的處境是干五千的活,拿兩千的工資,放在誰的身上誰能滿足?
換一個角度考慮,那如果我今日能干兩千的活拿五千的工資,那我明天是不是可以干八千的活拿兩萬的工資?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作“享樂效應”;指的是當環境的改變給個體帶來更多的快樂時,個體就會更快地習慣于環境的改變;
使得快樂水平也更快地恢復到以往的水平,從而更加惦記更高程度快樂。
沒有人會嫌錢多壓身,這是趨利避害的天性使然,也是對于幸福的基本追求。
收入和欲望的平衡從來就不是簡單的拿“不足”去刺激“奮斗”,而是用所做和所得填補內心空缺。
失去的越多,內心的空缺就越填補不上;而得到的越多,內心的空缺就會變得越大,永遠不會停止。
自主性才是最重要的驅動力
人活在世上,推動我們邁出前進的腳步的根源驅動力是什么呢?
大概有很多人都弄不清楚,自己為什么要這樣過完一生,按部就班、隨著大家的期望,上學、工作、結婚、生子、老去。
或者說,人生其實有很多條路可以選擇,人生的容錯率也是非常高的,將金錢當做努力的唯一目標,未免太過狹隘。
我們可以為了自己的家人、為了這個美好的社會、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某種愛好帶來的樂趣……
人生的驅動力千千萬萬,但每一個具有獨立性的個體最討厭的,卻都是被某種外部驅力強行拉著向前走。
例如,你想要畢業就工作,并且很快找到了心儀的崗位。但你的父母非要讓你考研,多番勸解、指責、痛罵,逼迫你你不得不去考研。
這樣的奮斗,對你來說是有意義的嗎?這樣的驅動力,是你所認可的嗎?
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是兩種心理學上描述人類行為動機的概念。
內在動機指的是個體因為行為本身帶來的樂趣和滿足感而自發行動,不需要外部的鞭策和鼓勵,也就是個體的自主性需求。
外在動機指的是個體為了獲取外部獎勵(金錢、名聲等等)或者避免懲罰而產生行為,依賴的是短期存在的刺激。
即使收入不足,但如果能從前進的道路中獲得內在滿足感,個體也會保持奮斗的動力,如果一味依賴外在動機,奮斗的動力就會持續下降。
盡管當下很多人處于躺平的狀態,但他們的內心不會是一無所有、完全失去了任何目標的。
人心中的希望不會熄滅,走向未來的步伐也就不會停止。
希望未來的社會能有更多的機會、更平衡的環境,讓下一代年輕人更夠更堅定、更自信地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