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篇博士論文致謝刷屏了。文中自述,他來自小山村,12歲跟著父親下小煤窯挖煤,經過兩次高考才考上專科,之后專升本、考研、讀博,多少個春秋里跌跌撞撞,一路走到了今天。現在,他如愿拿到了博士學位,找到了心儀的工作,借用當下的熱門詞語,他成功“上岸”了。
“上海電子廠的車床工,焦作化工廠建筑工地綁鋼筋,邯鄲高速公路鋪瀝青,晉城煤礦上扛炸藥……”在這篇致謝中,作者坦然歷數曾經干過的寒暑期零時工,并真摯感謝出現在他生命中并給予他溫暖的人。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廉價的煽情,只有安靜但略帶痛感的講述。正如有網友所言,“一筆一血、一字一淚”。他的前半生觸動了太多人的心弦,碰落了不少滾燙的眼淚。
不少人將他的這一段人生精辟總結為“挖煤小子逆襲記”。沒錯,這個逆襲,不僅是指他實現了學歷的躍遷,更是指他跳出了成長的泥沼,掙脫了貧困的枷鎖,在命運的縫隙中硬生生鑿出一絲光亮,闖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逆襲聽起來很有“爽感”,但它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童話,而是無數個咬牙堅持的日夜疊加。多少人中途折戟,只有不多的幸運兒走到了最后。
這個夏天,人們似乎對這樣的“幸運兒”特別“偏愛”。從就讀清華的寒門貴子龐眾望到“扁擔女孩”,再到此次新聞中的“挖煤博士”,他們的故事總是能引起強烈的共情,收獲眾多真摯的祝福。
人們對這些故事的偏愛,背后是對真實的召喚。當多數人習慣用濾鏡包裝人生,費盡心思在朋友圈“精裝修”時,他們卻把生活“原生態”晾在陽光下,緩慢卻有力地剖開生活的肌理。人們拋棄千篇一律的精致,擁抱各異的但卻粗糲的真實。人們逐漸認識到,成功從來不只有一個樣子,相比“走上人生巔峰”取得成功,更大的成功或許是歷經磨難仍不放棄向上生長的韌性。真實的奮斗不需要包裝,也只有真實的而非懸浮的故事,才能觸動另一個心靈,推動另一朵云彩。
人們偏愛這樣的故事,也是對奮斗信仰的鄭重守望。在這個充滿著不確定性的時代,“努力就能成功”的樸素信念曾一度被質疑,“寒門難出貴子”的論調偶爾會刺痛人心,甚至有人在現實的重壓下選擇“躺平”。但“挖煤博士”等這些身邊人的故事,讓普通人在自我叩問和困惑中,找到了一絲確定的感覺。這些高度還原了奮斗底色的故事,像一面鏡子,照見了你我內心不曾熄滅的奮斗火焰,照見了你我對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是一劑強心針,讓我們堅信,奮斗的價值從未失效,只要保持不服輸的韌勁向前,平凡人也能書寫人生的奇跡。
新聞的熱度有褪去的一天,“挖煤博士”也終將回歸平靜的生活。但那些因他的講述而被泛起的、沉淀的東西,將長久地鐫刻在每個“共讀者”心中。(光明網評論員)
來源:光明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