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德國科學家團隊提出了一種探測暗物質及其對釷-229(Thorium-229)原子核特性影響的新方法。該原子核正被研究人員用于核鐘項目。
該科學家團隊進行的理論計算表明,即使暗物質的影響比引力弱1億倍,新的測量方法也能探測到其影響。根據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說法,基于釷-229的核鐘將成為探測暗物質的終極探測器。
核鐘 vs 原子鐘
核鐘與原子鐘的一個主要區別在于,前者利用的是原子的原子核,而后者利用的是原子的外層電子殼層。因此,一旦建成,核鐘將更加精確,因為原子核更穩定,不易受外部因素干擾。
原子鐘已被制造出來,并應用于精確計時、電信、衛星導航和研究等多個領域。如今,它們是最精確的計時設備。核鐘則可能取代它們,開啟技術和研究的新紀元。
從美國到德國,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在基于釷-229同位素進行研究,以期制造出核鐘。然而,這一進展充滿挑戰,因為釷-229非常稀有,具有放射性,且為達到所需的大量,獲取成本極其高昂。美國的一個研究團隊最近發現,使用物理氣相沉積法(PVD)處理釷-229,可以減少制造核鐘所需的這種昂貴且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的用量。
通過釷-229尋找暗物質
與此同時,在多個團隊致力于制造核鐘之際,由魏茨曼科學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吉拉德·佩雷斯(Gilad Perez)教授的理論物理小組領導的團隊聲稱,他們發現了一個推進暗物質搜尋的新機遇。
該團隊表示,他們甚至可以在功能完善的核鐘成為現實之前就開始搜尋暗物質。
“我們仍然需要更高的精度來開發核鐘,”佩雷斯說,“但我們已經找到了研究暗物質的機會?!?/p>
“在一個僅由可見物質組成的宇宙中,任何物質的物理條件和吸收光譜都將保持不變。但因為暗物質包圍著我們,其波狀特性能夠微妙地改變原子核的質量,并導致其吸收光譜發生暫時性偏移,”他補充道。
研究人員假設,“以極高精度探測釷-229吸收光譜中微小偏差的能力,可以揭示暗物質的影響”,并幫助他們研究其特性。該團隊進行的計算表明,即使暗物質的影響比引力弱1億倍,新的測量方法也能探測到其影響。
“我們的計算表明,僅僅搜尋共振頻率的偏移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在整個吸收光譜中識別變化,才能探測到暗物質的效應。雖然我們尚未發現這些變化,但我們已經為理解它們一旦出現時奠定了基礎,”佩雷斯小組的沃爾夫拉姆·拉青格(Wolfram Ratzinger)博士說。
他提到,盡管這些變化尚未被識別出來,但他們已具備了理解這些變化出現的基礎。“一旦我們探測到偏差,我們將能夠利用其強度和出現的頻率,計算出造成該偏差的暗物質粒子的質量,”拉青格補充道。
研究人員還計算了不同模型將如何影響釷-229的吸收光譜,以確定暗物質的組成成分。
“在暗物質探測方面,”佩雷斯說,“基于釷-229的核鐘將是終極探測器。目前,電子干擾限制了我們在搜尋中使用原子鐘的能力?!?/p>
“核鐘將使我們能夠探測到其‘滴答’聲中極其微小的偏差 —— 即共振頻率的微小偏移,這可以揭示暗物質的影響,”他總結道。
該研究首次發表于《物理評論 X》。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