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今年是上海對口援藏30周年。30年來,上海援藏始終對標對表歷次西藏工作座談會要求,始終堅持“中央要求、日喀則所需、上海所能”相結合原則,先后十批次認真接續推進對口支援西藏工作。特別是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和第四次對口支援西藏工作會議以來,在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的指引下,上海援藏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滬藏兩地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動頻次增多且形式多樣,起到了貼近群眾需求、深化思想溝通、增進相互理解、增強“五個認同”的重要作用,為新時代各民族團結發展提供了新的實踐樣本。
近期,澎湃研究所研究員再次走進上海對口支援的日喀則市及相關五縣,圍繞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聯絡組開展的一系列交往交流交融工作進行深入調研。澎湃新聞將陸續刊發《上海援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六篇系列報道,分別呈現上海援藏在青少年體育活動、鄉村干部培訓、兩地文化交流、文創產品開發、醫療教育合作、區外就業支持等多個領域開展交往交流交融的工作實踐,形成上海援藏工作模式的具象寫照。
很多人是通過韓紅的歌曲《家鄉》認識的日喀則:“藍藍的天上白云朵朵,美麗河水泛清波,雄鷹在這里展翅飛過”。
這個位于祖國西南邊陲的城市被稱作“西藏糧倉”,常年種植青稞90萬畝以上,產量40萬噸,約占西藏的50%和全國的30%,是全區乃至全國重要的青稞生產基地。日喀則擁有1700多公里長的邊境,境內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農牧業、礦業、旅游業是日喀則的支柱產業。2019年起,對口援藏四省市(上海、山東、黑龍江、吉林)事業單位面向日喀則籍畢業生開通專項招聘,加上“西藏籍少數民族高校畢業專項招錄公務員”考試等渠道,一批批日喀則籍青年飛越關山,紛紛走出珠峰故里。
近年來,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聯絡組(以下簡稱“聯絡組”)著力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積極引導和支持日喀則群眾到內地就學就業,實行援藏干部與畢業大學生“一對多”就業包保機制,幫助來自“如意莊園”(日喀則藏語“喜喀桑珠孜”的含義)的遠方來客盡快融入國際大都市,在忙碌的職場上得到專業技能的積累與提升。
奔赴最發達的城市,融入最發達的城市
旦增大學時期就讀于四川省成都市的西南民族大學,對他而言,到上海工作是他的第一次“背井離鄉”。
“西藏籍少數民族高校畢業生專項招錄公務員”的招聘崗位遍布全國各地,被問及為什么選擇上海,旦增表示,如果不能留在家鄉,那么就去中國最發達的城市。2022年,旦增畢業后經過層層筆試、面試考入了中共上海市青浦區委統一戰線工作部,目前在民宗條線上工作。學習行政管理的他專業對口,日常與民族和宗教界的代表人士溝通交流,開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規宣傳,以及配合做好民族事務管理、宗教事務監管、公共服務及社會協調等方面的工作。
在上海市民族宗教政策法規宣傳學習月活動上,旦增(左三)在代表發言。旦增供圖
來“最發達的城市”之前,旦增對上海的印象是在黃浦江兩岸的摩天大樓,是作家筆下“當今世界最繁華和喧囂的流動盛宴”。由于錯把青浦區當作黃浦區,旦增來了之后才發現他工作的地方不是傳統意義上繁華喧囂的市中心。但當他對上海漸漸了解后,卻對這個小小“烏龍”感到慶幸——黃浦區的房租太貴了。
據了解,日喀則籍青年入職轉正后的收入普遍在一萬元左右,上海的高房價是擺在他們面前的第一道“坎”。旦增住在單位附近的人才公寓,47平米有獨立廚衛的一居室,租金僅需2000,除了冰箱洗衣機要自行購買以外,幾乎可以拎包入住。相比他的同鄉們,壓力要小一些。
旦增(左一)參加所在單位組織的活動。旦增供圖
青浦區是國家會展中心的所在地,旦增的單位有支援進博會的任務,他每年都會去“打卡”,參與進博會志愿保障服務隊伍,看很多“其他地方沒有”的品牌、展品,還給媽媽買了一個不知道是什么品牌的包。進博會之后還有文博會,讓他大受震撼的是B站的線下嘉年華“bilibiliworld”,每年舉辦期間,地鐵里都是Cosplay的二次元粉絲,“在上海,人們完全不會因為你穿著和別人不一樣而用異樣的眼光看你,只有最先進的地方才有這種待遇。”
現在,旦增買了一臺“小電驢”,每天騎車上班只需十分鐘,下班后會去健身或是在小區旁邊打籃球。身高181公分的旦增曾是學院籃球隊的主力,來上海后先后參加過第三屆上海市籃球冠軍聯賽三人籃球比賽(青浦賽區)和“綠色青浦全民健身系列活動”青浦區籃球比賽。旦增常常會坐地鐵去上海的籃球圣地——徐家匯公園籃球場,許多老外和一些抖音上的網紅籃球博主也會去那邊打直播比賽,他碰到過楊政、曹芳、方良超、丹尼等。
旦增(左二)在上海參加籃球比賽。旦增供圖
盡管住的地方在車程十分鐘內就有商圈,而且在百聯奧特萊斯還可以買到打折的籃球鞋,但一到周末,旦增還是會約朋友們去市中心。到上海之前,他認為東方明珠和陸家嘴三件套代表著城市“發達”的景象,來了之后,他和很多年輕人一樣,更喜歡去“梧桐區”的咖啡館,安福路上的Gregious SHADE、陜西南路的Gregious SHADE,都是他一去再去的老地方。有時臨時起意,他會去旁邊的貳叁叁脫口秀或是南京東路上的大笑喜劇脫口秀看表演。
談到兩地的差異,讓旦增感觸較深的是上海的快節奏,有時候上午開會、下午就要解決,“但這能夠感受到大家都朝著一個方向在努力”。現在的工作讓他有機會參與甚至組織各種專題講座、交流活動等,學習到諸如“低空經濟”等新知識,接觸到高端人才,如宗教界知名人士、民族代表、政協委員、企業家等,在這些人的身上,旦增不斷學習專業技能與待人接物提升自己。他的目標是做好工作,把自身的本領打造好,希望以后可以結合自身從事民族宗教工作經驗方面的優勢,參與到一些滬藏兩地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發展的項目中。2025年初,為進一步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宗教領域走深走實,在聯絡組的積極推動下,西藏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與上海青浦區的觀音寺結為友好寺廟,扎什倫布寺民管會一行來滬訪問交流,旦增全程參與接待,也實實在在體會到了一個交往交流交融項目是如何開展的。
1999年出生的旦增還是單身,他認為年輕人的生活并不是要像做題一樣遵循某種模式,到什么年紀必須做什么事。不過談及未來,正處于沒有家庭負擔年紀的旦增常常會擔憂照顧母親的問題。日喀則市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西藏自治區的人均預期壽命為全國最低,這意味著西藏籍青年要比其他地區青年更早面對父母養老問題。
旦增同時提到,由于藏族老人幾乎都不會講漢語,即使未來有能力在上海買房安家,西藏籍青年也很難像其他地區的就業青年一樣把父母接到上海就近照顧。目前,他仍在努力融入這座他心目中最發達的城市。他認為已經融入了80%。
這里教育資源豐富,想在學歷上繼續提升
2023年,達瓦卓瑪乘坐的航班在夜半時分降落,和許多日喀則籍在滬就業青年一樣,那是她第一次來上海,舷窗外日夜不息的航燈,讓她想到遍地流光、滿城璀璨之類的詞,那是和她雪域高原的家鄉截然不同的景象。
然而,龐大的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讓她迷路了近一個小時,這個剛剛從川北醫學院畢業的藏族女孩開始了她在“冒險家樂園”的“冒險”。因為抵達時間太晚,她在機場附近的快捷酒店住了一晚,第二天乘地鐵奔赴單位所在的青浦區,在換乘17號線后,窗外飛馳的風景提醒她距離“遍地流光”的市中心越來越遠,心里一度有小小的失落。
卓瑪(左一)在上海和朋友的合照。卓瑪供圖
中介是她通過小紅書聯絡上的,在坐了2小時地鐵后,她和中介碰頭。天太熱,她又拖著大大小小的行李,只看了2套房后就于當天“定下”。一套三居室中的一間成為她在上海的第一個家,廚房有電磁爐,可以做點簡單的飯菜。
根據政策,在工作滿三個月后,達瓦卓瑪申請了人才公寓,剛好和旦增是同一個公寓。日喀則市上海援藏聯絡服務中心為在滬就業青年提供了許多幫助,青年們通過聯誼活動彼此熟絡開來,旦增稱達瓦卓瑪為“姐妹”。有了獨立廚房后,她做飯也并不多,相比家鄉,上海的餐飲選擇太多了、外賣太方便了,她笑著說自己最拿手的就是炒面、可樂雞翅,還有煮(速凍)餃子。
日喀則市上海援藏聯絡服務中心為在滬青年組織的體育聯誼活動。日喀則市上海援藏聯絡服務中心供圖
她用天差地別來形容家鄉與上海的差異,其中就包括生活的便利程度。盡管住在遠離市中心的青浦新城,但想去的地方乘地鐵基本上都能到達,乘高鐵去長三角也非常方便;家鄉卻還有很多土路,想去哪里基本只能開車,她在網上買衣服很多店的物流還寄不到家里,即便可以郵寄也是統一寄到縣里,要托人開一個半小時車去取,因此她在網上購物從沒有“退貨”這回事。如今,她喜歡在網上買些提升生活品質的小物件,剛剛買了一個別致的香皂盒,免運費。步行十分鐘就有寶龍廣場,不過她還是覺得外賣更加方便。
除了生活方式,兩地的差別也體現在工作內容上。就職于青浦區衛生健康委員會監督所,達瓦卓瑪的主要工作是區內醫療衛生行業的督促執法。在檢查中,她發現這邊的設備、藥品“琳瑯滿目”,讓醫藥專業的她竟也大開眼界,專業上的儲備捉襟見肘。由于執法檢查工作的特殊性,臨時加班也是達瓦卓瑪的常態,她收到最多的投訴來自于醫美行業,她說這在日喀則根本接觸不到。由于醫療機構控煙也是衛生健康委員會監督所的監管范圍,他們在收到投訴電話后也會配合警方到現場處理。達瓦卓瑪表示,在上海,大家都講法治、講規矩,對自己的健康都非常重視和負責。每次處理投訴對她來說幾乎都是一堂課,從前輩同事身上,她學習到很多,不僅是醫療衛生方面,還有法律方面和流程規范方面的內容。
卓瑪(左三)在上海工作的場景照。卓瑪供圖
在這座快節奏的城市里,達瓦卓瑪在高效工作的同時也享受著方方面面的高效。前段時間她的身份證丟了,補辦時由于沒有帶戶口本和照片,如果在家鄉可能要折騰幾次才能辦好,而在上海這邊當天就完成了補辦。
達瓦卓瑪比較宅,在上海最喜歡逛的是靜安寺和淮海中路一帶,最想去打卡的地方是高等學府。因為單位培訓,她已經去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還想去復旦大學醫學院。對一名醫學生來說,這兩個學院是殿堂級般的存在。
和許多日喀則籍在滬就業青年一樣,1998年出生的達瓦卓瑪還是單身,她告訴研究員,在老家結婚往往都比較早,她的同學中有些小孩都已經上小學了,而她的態度是走一步看一步。
“這邊的教育資源真的非常豐富,可以在周末去上課,真的非常方便。”談到未來規劃,達瓦卓瑪表示希望在學歷上得到提升,特別是與職業相關的資格證書。她說高原上的人都喜歡陽光,大概是這個原因,她的性格比較“燦爛”,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常常伴著一陣笑聲。達瓦卓瑪收養了一只貓,因為擔心有一天會離開上海,所以花了幾天才做了決定,無論未來在哪里,她都會帶著這只貓一起。
在更大的舞臺工作,做西藏沒有的項目
日喀則籍在滬就業的高校畢業生中,桑旦很出名。提到在專業領域“突飛猛進”的典型案例,日喀則市上海援藏聯絡服務中心的幾位工作人員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他。
在聚會中,幾乎一眼就能識別出哪位是桑旦。清瘦、藏在眼鏡后頭的眼眸有著高原人特有的清澈和堅定,有著學者氣息。
以《科技測繪之光》為主題,桑旦(左一)進校園進行測繪知識宣講。桑旦供圖
2018年從福州大學地質專業畢業后,桑旦經過層層考試,通過了援藏四省市事業單位面向日喀則籍畢業生的專項招聘,于2020年入職上海市測繪院第三分院。桑旦表示,上海的崗位專業對口,想去更大的舞臺工作,做西藏都沒有的項目。
2022年,桑旦先后投身于上海市淀山湖堤防整治及岸線生態修復工程(二期)與黃浦江中上游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一期)。其中,黃浦江中上游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一期)榮膺上海市優秀測繪地理信息項目二等獎,他作為其中的關鍵人員之一,為項目的順利推進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桑旦運用手持激光掃描儀進行珠峰大本營地形測繪。桑旦供圖
2023年,桑旦出任第三分院28精測突擊隊副隊長,引領團隊參與上海市軌道交通15號線南延伸工程控制網測量項目。憑借精湛的專業技術與緊密的團隊協作,出色完成任務,為軌道交通建設提供堅實測繪保障。
除了深度參與水利工程和軌道交通領域內的重大工程項目,桑旦還不斷提升專業技能,掌握了一些專業領域內的“黑科技”。
2024年,在參與上海市重點區域全息測繪項目時,桑旦憑借民用無人機駕駛員資質,擔任無人機飛手。通過熟練操作無人機,高效獲取關鍵數據,為項目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2025年,在上海市重點區域水資源調查工作中,桑旦身兼項目負責人與無人船觀測手的雙重職責。在外業測量時精準把控,在內業數據處理中負責水下數字孿生模型生成,該模型為水資源保護與管理提供了科學精準依據,為水資源合理利用提供了專業力量。
在上海工作的四年,桑旦已經能夠熟練操作各類測繪外業儀器設備,包括傳統的 RTK、全站儀,以及三維激光掃描儀、單波束無人船等儀器,并能熟練運用CAD、EPS、ARCGIS等專業軟件處理專業數據。此外,日喀則市上海援藏聯絡服務中心透露,桑旦在地理信息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有關測繪專業的論文《基于SIFT點的改進ICP點云自動配準算法研究》。
在上海市重點區域水資源調查項目工作中,桑旦(左二)利用無人船進行河道斷面測量的場景。桑旦供圖
桑旦和兩位同事共住在測繪院提供的宿舍,考慮到居住習慣,二居室的民居由桑旦住單間。宿舍距離單位大約4-5公里,坐地鐵要20分鐘,相比其他日喀則籍在滬就業的高校畢業生,他的住宿和通勤成本不高,桑旦說,還是可以攢下一些錢。
許多游客千里迢迢去日喀則,體驗當地的慢生活,去藏茶館體驗當地的早餐文化,在藏面、糌粑、甜茶的美味中,悠悠地度過一個上午。到上海之后,桑旦的早、午餐都在單位食堂解決,喜歡藏面的他愛上了上海涼面,再來一份咸菜肉絲澆頭,而晚餐,自律的桑旦要做體重管理,通常以清單飲食、減脂健康為主。
和同鄉旦增一樣,桑旦也喜歡周末去“梧桐區”泡咖啡館,他們喜歡那里的氛圍,時髦的年輕人絡繹不絕。他也有打籃球的愛好,來上海之后他會去現場看CBA。
另一個讓桑旦有種發現新大陸之感的體驗是劃龍舟。2025年上海市市級機關青年龍舟賽,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從局屬各單位眾多青年中挑選了14名隊員,桑旦入選并成為領隊。
桑旦(左五)參加2025年上海市市級機關青年龍舟賽。桑旦供圖
到上海后,因為工作原因,桑旦到過上海的許多地方,比如上海自然地理意義上的最高點——海拔103.7米的大金山島,就是上海的本地人可能也很少來過這里。在生活習慣上,每天中午一杯咖啡的他,似乎已經完美融入“咖啡之都”,他說這里流程完美,有一套更科學的體系,大家都很清楚自己應該做什么。未來,桑旦依然希望可以回到西藏,把所學所得應用于家鄉,建設家鄉日喀則。他的女朋友在家鄉,但家里幾乎無法提供經濟上的支持,很難在上海買房安家。
桑旦(左二)參加2025年上海市市級機關青年龍舟賽現場。桑旦供圖
今年,為了致敬珠峰首次精確測量50周年,上海測繪院組織了“我心中的珠峰”活動,桑旦與同事們一同踏上旅程,前往珠峰大本營。在那里,他熟練運用手持激光掃描儀,順利完成珠峰大本營地形測繪工作,并積極配合拍攝活動相關內容。作為當地人,他能與藏族同胞順暢溝通交流,無論是吃飯、住宿安排,還是與當地的交流協作,桑旦都充分發揮了向導作用。他希望今年可以通過工程師考試,向測量專家發展,并發揮民族團結的紐帶作用。
海納百川,為雄鷹插上翅膀
據了解,上海每年都向日喀則青年提供各種類型的就業崗位,包括公務員崗、事業崗、企業崗。上海援藏干部、日喀則市委組織部副部長于誠靈表示,推動區外就業是一條很好的促進各民族融合的路徑。從實踐來看,日喀則青年在上海就業后,相當一部分人會回鄉參與當地建設,這對于提高對口支援地區的發展水平有一定幫助。對于這些優秀的日喀則青年來說,他們也在接受內地的新事物、新理念和新的工作方式方法,對職業能力提升也有幫助。
日喀則市上海援藏聯絡服務中心組織的首屆西藏在滬青年聯誼活動。日喀則市上海援藏聯絡服務中心供圖
來自雪域高原的青年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拔節生長,類似案例比比皆是。當年坐三十幾個小時硬座來到上海的中南民族大學畢業生,現在在一家德國企業就職,因為會多國語言成為公司業務的拓展骨干;畢業于東華大學的95后女孩,負責上海博物館東館社交媒體的運營,在這座擁有高水平文化供給的城市,策劃、推介各種高水平展覽會;在各種在滬就業青年聯誼活動中穿著情侶裝秀恩愛的藏族情侶,因為來滬工作而結緣結合,已經在松江買房安家。
他們會為父母做一頓西式早餐,也會在朋友圈曬父母在家鄉果園種的桃子、梨子;他們會在海邊的網紅酒店打卡,也會分享藏族女歌手本措吉的最新單曲;他們拍下新天地各國客人在酒吧聚會的圖片,配文“傍晚該有的樣子”,也會拍下常去的餐館,配文“2019年7月到現在,人生最美好的記憶都發生在這里”。
首屆西藏在滬青年聯誼活動現場。日喀則市上海援藏聯絡服務中心供圖
然而,由于文化、習俗、經濟及物理距離等因素,相比其他“滬漂”,他們也面對一些難以克服的具體問題。比如:由于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很多老家在鄉里的青年回鄉單程就要三天時間,導致他們基本上一年只能回家一次,而在家的時間甚至比花在路上的時間都短;藏族最盛大的節日是藏歷新年,和春節會有時間差,這些只在春節有假期的青年往往無法和家人共度他們最重要的節日;在普通話交流方面,他們普遍認為還不夠流暢,而他們的父母更是因為普通話障礙基本上沒有可能在他們就業的城市長期居住。
受聯絡組委托,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于2024年7月至8月開展了一項名為“日喀則在滬青年工作生活狀態調查”的研究,重點訪談了25位日喀則籍在滬青年。研究報告指出:這些在滬青年在工作中表現優秀,受到單位重視和關心,他們對自身的工作也有一定的認可度;在滬就業主要面臨的日常壓力主要來自于經濟方面,特別是租房開銷,日喀則市上海援藏聯絡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會貼心宣貫補貼政策,并積極幫助尋找合適房源;在討論伴侶、未來生活地點、子女教育和父母贍養等問題時,這些在滬青年普遍表示,目前主要關注與父母的互動方式,尚未對自己的婚育計劃做出具體打算,在上海置業落戶存在較高門檻;不考慮長期在區外扎根的青年人則表示,如果回到自治區工作的通道不暢,不僅難以將區外就業的優勢和資源帶回當地,惠及更大群體,也難以吸引更多日喀則青年來滬就業。
上海市援藏干部聯絡組召開日喀則籍在滬就業青年座談交流會。日喀則市上海援藏聯絡服務中心供圖
關于許多外來青年在上海就業一段時間后還是傾向于回西藏的現象,于誠靈認為,鄉土觀念在西藏還是比較濃厚的,上海的土壤海納百川,當外來群體能力提升后,選擇在哪里發展還是要看各自的主觀意愿。
“上海是一個相對開放和公平的環境,通過各種工作,幫助他們逐步認識到自身價值,把自身的能動性挖掘出來,這是接下來的工作,需要大家花精力去推動。”于誠靈表示,重要的是要把內生動力引導出來,這其實就是一個相互認同和融合的過程。
在滬西藏籍高校畢業生參加“滬上逐夢,走進非遺”活動。日喀則市上海援藏聯絡服務中心供圖
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在研究報告中還提出若干建議,如將區外就業經驗納入職業發展評價體系,為區外就業青年開辟事業單位遴選綠色通道等。聯絡組也在積極向日喀則當地建言,希望能進一步暢通回區工作渠道,并將在滬工作經歷作為今后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據。
“長安居大不易”,在大城市扎根的困難,是各個時代、各個區域普遍存在的問題。在信息化時代,各區域間的壁壘越來越弱化了,當人們頻繁接觸到外面世界,思想也會更加活躍和開放。于誠靈表示,現在人們到西藏以后,通過各種在新媒體接觸到的信息,當地在敘事表達方式和市場化行為上同內地的差別已經越來越小。當生活水平普遍提升之后,包括客觀社會環境的改變,人們總會走出去,也會有更多的人走進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