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當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在國際宇航大會上雄心勃勃地公布火星殖民計劃時,一位曾真正踏上過外星球的先驅者卻給這個宏偉藍圖潑了一盆冷水。87歲的登月第二人巴茲·奧爾德林在接受采訪時直言不諱地表示:"殖民火星不可能。"這番言論在航天界激起千層浪,也讓公眾開始重新審視人類星際移民的可行性。
作為阿波羅11號登月艙駕駛員,奧爾德林在1969年7月20日緊隨尼爾·阿姆斯特朗之后成為第二個踏上月球表面的人類。這段傳奇經歷使他對太空探索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深刻理解。當被問及馬斯克計劃在2030年發射載人飛船前往火星時,這位耄耋之年的航天英雄表現出謹慎態度:"我們可以造出火箭和飛船將人送到火星,但真正的挑戰在于人類登陸后的生存問題。"
奧爾德林特別強調火星任務與當年阿波羅計劃的本質區別。月球任務只需三天就能抵達,而火星之旅單程就需要6-8個月。他形象地比喻道:"去火星并不是一日游,不可能馬上回來,可能要在火星上停留一年半載。"這種長時間星際旅行帶來的生理和心理挑戰遠超人類現有經驗。在失重環境下,宇航員會面臨肌肉萎縮、骨質流失、視力損傷等一系列健康問題,而火星表面的輻射水平是地球的數百倍,這些都需要革命性的生命支持系統才能應對。
盡管對殖民計劃持保留意見,奧爾德林對馬斯克在運載火箭領域的成就給予了充分肯定。SpaceX當時已經成功實現獵鷹9號火箭的陸地回收,大幅降低了發射成本。但老人指出,將人類送上火星需要突破的技術遠不止可重復使用火箭:"我們需要解決長期生命維持、輻射防護、火星表面建筑等一系列問題,每個都是前所未有的工程挑戰。"他特別提到火星表面的大氣壓力僅有地球的1%,溫度常年在-60℃以下,這種極端環境對任何生命支持系統都是嚴峻考驗。
馬斯克在2016年9月提出的計劃確實堪稱大膽:通過建造可重復使用的星際運輸系統(ITS),每次運送100名乘客前往火星,最終在火星建立擁有百萬人口的自治城市。這個系統依賴仍在概念階段的超重型火箭BFR,其推力將達到土星五號的三倍。但奧爾德林認為,這種技術路線過于樂觀:"阿波羅計劃從啟動到登月用了8年時間,投入了當時美國GDP的4.5%。火星任務比登月復雜幾個數量級,需要的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國際協作和持續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奧爾德林并非反對火星探索本身。作為"火星直擊"(Mars Direct)計劃的早期倡導者,他一直是火星探索的支持者。但他強調應該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我們應該先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測試長期太空生存技術,再考慮更遠的火星。"這種觀點與NASA當時的路線圖不謀而合,后者計劃在2020年代建立月球軌道空間站作為深空探索的中轉站。
這場跨越半個世紀的對話折射出航天理念的代際差異。作為冷戰時期航天競賽的親歷者,奧爾德林代表的是政府主導、穩步推進的探索模式;而馬斯克則展現了硅谷式的顛覆性思維,試圖通過商業航天改寫游戲規則。歷史證明,正是這種碰撞推動著技術進步——當年阿波羅計劃中90%的技術創新都來自私營企業承包商。
七年后的今天回望這場辯論,SpaceX已經在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星艦(Starship)原型機進行了多次試飛。但奧爾德林指出的核心問題依然存在:火星殖民不僅需要運輸工具,更需要完整的生態系統。目前國際空間站的生命支持系統尚不能完全閉合循環,而火星基地需要達到近乎完美的物質循環利用率。或許正如奧爾德林所言,在仰望火星之前,人類應該先在月球上學會"星際生存"的基本功。
這場對話的價值不僅在于技術層面的探討,更在于它促使公眾理性看待太空探索。在科技狂想與工程現實之間,需要奧爾德林這樣既有實踐經驗又具戰略眼光的智者來把握平衡。當商業航天公司不斷刷新人們對可能的認知時,老一輩航天人的警示提醒我們:星辰大海的征途既需要激情與魄力,更需要耐心與智慧。畢竟,人類離開地球搖籃的每一步,都是對生命極限的重新定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