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中國人老掛在嘴邊那句“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意思就是說龍王爺生了九個兒子,可沒一個長得像它爹那樣標準威武,各自的本事和愛好更是千差萬別。
但這“九”字啊,在咱們老傳統里常常不是實打實的數字,它代表著“多”和“尊貴變化無窮”。所以“龍生九子”想說的真正意思其實是:龍這種神物的后代子孫特別多,模樣性情更是千奇百怪,干啥行當的都有。
這就讓人納悶了:龍不是傳說里最厲害、最神氣的祥瑞嗎?它能在天上飛,能在水里游,還能呼風喚雨,怎么看都是個全能高手。怎么生出來的娃們,有喜歡蹲在房頂看大門的,有愛聽小曲兒的,甚至還有成天背著大石碑溜達的?這事兒的根子啊,其實得問孩子們的媽!
關鍵點在于,咱們現在常說的“龍生九子”具體是哪九個,主要是到了明朝那會兒才漸漸定型的。經過了多少年傳說故事的融合、特別是讀書人寫書講古的加工,到了明清兩朝,才慢慢整理出這份流傳最廣、大家伙兒最常聽到見到的“九子”名單。這份名單上的九個龍子,它們可不是一個媽生的!
它們每一個,都是龍老爸在周游天下的時候,遇到了不同身份、不同種類的對象,然后才生下這些孩子的。
不同的媽,帶來了不同的底子、不同的生活習慣,再混合龍爸強大的血脈,生出來的娃娃可不就模樣也新鮮、性情也特別了嗎?
大家想想,龍那么神通廣大,肯定四海為家到處游歷呀。它可能今天在河邊遇見了溫柔的牛姑娘,明天在草原結識了驍勇的狼姑娘,后天又在森林里碰到了漂亮的鳥姑娘……這不,孩子們的基因來源太豐富,長相脾氣自然五花八門。
古書里就總結過,說“龍性最淫”,意思就是龍這種生物天生比較“活潑好交友”,所以和牛好上了生出麟,和豬好上了生出象,和馬好上了生出龍馬,連遇見凡間女子也有故事發生。
所以,龍生九子之所以不成龍,千奇百怪,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們的媽媽各不相同!
最流行的九子模樣
鋪墊了半天背景,咱們得亮真家伙了。到底是哪九位“公子哥”呢?它們都長啥樣?在哪里“上班”?其實歷史上具體哪九個有點小出入,比如明朝大學問家李東陽和才子楊慎,他們倆開的單子就稍有點不同。咱們今天要聊的這份,是目前流傳最廣、大家最常能看到聽說的那份“九子官方名單”。
老大囚牛,這位的媽媽是條性情溫順、愛聽小調的漂亮母牛。可能是遺傳了媽媽的雅好,囚牛長了個龍頭,身子卻像條壯實的黃牛,特別喜歡待在水邊聽水流鳥鳴。它平生頂大的愛好就是聽音樂!
您要是去故宮或者參觀老寺廟老物件,看到那些古琴、琵琶、胡琴的琴頭上,精雕細刻著個小龍頭,那個安安靜靜側耳傾聽的模樣,就是囚牛本牛啦!它趴在那兒不為別的,就為享受好聽的旋律。
老二睚眥,這位的媽據說是頭兇猛的豺狼。瞧瞧這名字,“睚眥”,那可是代表一丁點仇都要加倍報復的意思,透著股狠勁兒。
睚眫充分繼承了狼媽的好斗基因,長得兇神惡煞,龍頭豺身,性情極其剛烈兇狠,是個暴脾氣的主。
它的標志性動作就是嘴里永遠叼著一把寒光閃閃的寶劍或者大刀!
古代將軍用的那些寶刀名劍上,刀柄劍柄或者刀鞘劍鞘口,那個看著就讓人心驚肉跳、張開大嘴露著獠牙的猛獸裝飾,十有八九刻的就是老二睚眥!把它放在武器上,據說能增加武器的煞氣,辟邪鎮場子,讓敵人膽寒。
老三嘲風,它的媽媽大概是只擅長飛翔、姿態優美的大鳥(比如鳳凰或者猛禽)。嘲風完美遺傳了媽媽登高望遠的愛好。
它模樣像頭小獅子,但背上多了對拉風的翅膀,平時就愛伸長脖子四處張望,時不時還嗷嗷叫上幾聲,像是在“嘲諷”地面上的小事小情。它最鐘愛的位置就是各種高處!
因此咱們古代修建皇宮大殿、寺廟高塔,總喜歡把嘲風穩穩當當地安置在屋頂的飛檐翹角、或者建筑物的最高點。把它放那兒,傳說有震懾邪祟、避免災禍的神奇效果,它炯炯有神的眼睛還能“監視”四方動靜。
像故宮太和殿那些高高翹起的檐角上,排在最前頭、威風凜凜的小獸,很可能就是嘲風在站崗放哨。
老四蒲牢,它的媽媽據說是個生活在深海里的奇特生物(有說像大蛤蟆)。
這家伙膽子特別小,據說小時候在海里被鯨魚那龐大的身影嚇出了心理陰影。蒲牢長得像盤卷起來的小龍,天生對巨響特別敏感,尤其怕鯨魚!可它有一個特點,一旦受到驚嚇,叫喚起來那叫一個響亮,聲震八方!
古人發現了蒲牢這兩點,聲大又怕鯨魚,就想出了一個聰明主意:把大銅鐘最頂端的提手紐,鑄造成蒲牢的形象!然后呢,再把敲鐘用的那根粗大的木槌,頭部雕刻成鯨魚的模樣!
等敲鐘的時候,“鯨魚”木槌沖著蒲牢紐砸過來,蒲牢頓時嚇得魂飛魄散,使出全身力氣拼命嚎叫,它這一嚎不要緊,帶動著整個大鐘發出無比洪亮悠長的鐘聲,能傳得老遠老遠!
老五狻猊,這位的媽媽是頭威武的獅子或者祥瑞的麒麟。狻猊長得挺像獅子,外表威風,性格卻有點反差萌,特別喜歡聞各種香氣,而且懶得出奇,能坐著絕不站著,能趴著絕不坐著,就愛靜靜待著享受香氣繚繞的感覺。
哪里香火旺盛,哪里佛音繚繞,狻猊就特別愛往哪里湊。于是古代的工匠們就把它精巧地鑄在香爐的腳部、或者刻在佛龕坐騎、寺廟裝飾上。狻猊就心滿意足地在那兒趴著或坐著,享受香火供奉帶來的愉悅平靜,還自帶一股安定祥和的瑞氣。
老六霸下,也叫赑屃。它的媽媽是只沉穩長壽的老龜(玄武或者龍龜)。霸下是九兄弟里公認力氣最大、最能吃苦耐勞的老實人!它龍頭龜身,天生神力,特別喜歡馱著重東西到處跑,還一點不嫌累!
這個特點可被古代人充分利用了。
在國內任何地方見到古代立的那些大石碑,不管是功德碑、廟碑、墓碑還是記事的碑,往下一瞧,穩穩當當、老老實實馱著那又高又大又沉石碑底座的那個龍頭龜身神獸,就是咱們的老實人霸下!
它任勞任怨,千年如一日地默默承擔著承載歷史、傳承文化的重任。
老七叫狴犴,這位龍子的老媽身份也很特別,據說是威風凜凜的老虎。狴犴長得虎頭虎腦像獅子,性格剛正不阿,天生就有股威嚴勁兒,特別憎恨犯罪和不公正。
它最愛蹲的地方可不是什么風景名勝,而是官衙和監獄的大門!
古人覺得把它刻在牢門或者衙門大門的門環、門板上,能震懾罪犯,維護公堂的威嚴。
想想那個場面:犯人被押到衙門口,一抬頭就看到狴犴那張虎視眈眈、正氣凜然的大臉,沒等審就先嚇矮了半截!狴犴簡直就是古代衙門的形象代言人和門神,象征著法不容情。
所以,下次你要是去參觀古代的縣衙或者看到古代牢獄相關的圖片,留意一下門上的猛獸,很可能就是狴犴在堅守崗位呢。
從牢門到文房,咱們再來看老八負屃。老八的畫風就完全不一樣了。它的老娘據說是條有文采的靈蛇或者優雅的龍。
負屃長得最像它老爸真龍,身形修長優雅,一派斯文氣象。這家伙可不像它幾個哥哥那樣愛打架、馱東西或者守大門,它平生最愛就是附在刻著好文章的石碑上頭,欣賞那些美妙的書法和詩文。
古人發現它有這雅好,就干脆請它來裝飾碑刻的頂部。你看到那些古代留下來的高大石碑,碑身底下有霸下穩穩馱著,而碑額碑頂呢,常常盤繞著栩栩如生的負屃,它正搖頭擺尾地欣賞著碑文,仿佛在品讀這些傳世的墨寶。
霸下負碑是力氣活,負屃在碑頂可就是享受文化熏陶的文藝青年了。這對“負重兄弟”搭檔,共同守護著那些重要的文字記錄。
最后登場的老九,螭吻,又叫鴟吻或者螭頭。這位龍子的老媽可能是個能上天入海的魚精(尤其和大魚、鯨魚有關)。
螭吻生得就有點奇特,龍頭魚身,沒有尾巴,或者說尾巴短小。這家伙的愛好就是喜歡在大風大浪里游泳,還特別能吞東西,尤其喜歡吞火苗!這愛好被古人巧妙地利用在大型建筑,特別是宮殿廟宇的屋頂正脊兩端。
你看那些古代宏偉建筑的屋頂,兩頭高高翹起來、張著大嘴像是要把屋脊吞下去的神獸,那就是螭吻!
把它安在那兒,傳說能避火災、驅雷辟邪。它張著大嘴好像能把天火雷電都吞進肚子里消化掉,確保建筑平平安安。古建筑特別是明清的官式建筑頂上,螭吻的形象最為經典,是守護屋舍平安的重要成員。
九子傳奇,智慧之趣
“龍生九子”的故事講到這兒,您是不是也發現了,這套說法其實特別有意思?它并不僅僅是簡單的怪獸名單。
九位龍子的形象和它們各安其位的“工作崗位”,充分展現了中國古代工匠和老百姓的豐富想象力和生活智慧。
古人把那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神獸,像牛、狼、鳥、海獸、獅子、龜、虎、蛇、大魚的特點,巧妙地與至高無上的“龍”結合起來,創造出了這一系列既神奇又接地氣的形象。
再把這些形象,安放到它們最“適合”的物件或者建筑上:琴頭上盤著愛聽曲兒的囚牛,刀劍上蹲著兇狠的睚眥,大殿角上坐著眺望遠方的嘲風,銅鐘頂上趴著怕鯨魚的蒲牢,香爐腳上伏著吸香火的狻猊,石碑下面馱著穩重的霸下,碑頂攀附著文雅的負屃,牢門上瞪著威嚴的狴犴,屋頂兩端坐著吞吐火焰的螭吻…每一樣都不是隨便放的,都有個“合情合理”的緣由。
這哪里是在講龍的兒子?這分明是在借這些千奇百怪的龍子,給日常使用的器物、莊嚴的建筑賦予了生命的靈性和象征的力量!
一張古琴因為有了囚牛,好像隨時能奏出仙樂;一柄寶劍因為刻上睚眥,仿佛增添了沖天的殺氣;一座宮殿因為脊上有螭吻守護,就讓人覺得更加穩固神圣。
這是一種充滿情趣的寓意表達,也是咱們老祖宗特有的一種浪漫和幽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